8月起,全国1.5亿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账户陆续收到两笔钱:一是按新标准发放的当月养老金,二是1-7月的调整补发差额。这是国家连续第21年上调养老金,2025年总体涨幅锁定在2%。
但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:调整后,月入4000元以上真成了退休人员的常态吗?
一、平均数的“障眼法”:3900元≠中位数
人社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为3825元,按2%涨幅计算,2025年调整后月均水平达3901.5元。表面看,4000元似乎触手可及。
然而,平均值的背后藏着巨大分化。养老金中位数(即一半人高于此数、一半人低于此数)实际远低于平均数。
以三位退休人员为例:若养老金分别为2000元、2500元、4800元,中位数是2500元,而平均数为3100元——两者相差600元。
全国范围内,养老金中位数预计仅在3300元至3600元之间。这意味着,真正月入超4000元的群体,很可能不足退休总人数的50%。
二、群体割裂:机关事业vs企业退休
养老金鸿沟的核心,在于退休前单位性质的差异。
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:2022年月均养老金已达6500元,2025年预计突破6720元,其中65%超过5000元;
企业退休人员:2025年调整后月均约3600元,仅10%能达到4000元以上;
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者:月均养老金仅235元,与职工群体完全不在同一维度。
这种差距源于制度设计:机关事业单位长期按实际工资足额缴费,而中小企业普遍以最低基数缴纳。即便2015年养老金“并轨”改革后,历史积累差异仍难以弥合。
三、地域失衡:同是4000元,意义天差地别
养老金的地域差异同样颠覆认知:
发达地区:北京、上海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分别达4157元、4668元,4000元在当地属“中下水平”;
中西部省份:甘肃、云南等地企业退休人员月均仅3000元左右,4000元以上者不足20%;
特殊补贴地区:西藏因高原补贴,企业退休人员月均达5084元,全国最高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养老金调整规则进一步放大差距。
例如上海某71岁企业退休人员,月养老金3300元,2025年调整后月增139元(涨幅4.2%),远高于全国均值。
而中西部省份同等条件者,月增额可能仅100元出头。
四、倾斜政策:三类人轻松突破4000元门槛
2025年养老金调整延续“定额+挂钩+倾斜”机制,三类群体成为政策赢家:
高龄老人:山东对80岁退休人员每月加发360元高龄补贴,叠加基础调整后,月入4000元者实际涨幅可达11.1%;
特殊地区居民:西藏退休人员享受额外200元地区补贴,月入4000元者调整后可达4360元;
到龄补贴对象:山东对当年满70岁者一次性加发290元,上海对满65岁男性加发90元,直接推高当月收入。
但对普通企业退休人员而言,突破4000元仍困难重重。
以工龄30年、月入3900元的退休职工为例,典型调整组合为:定额50元+工龄挂钩54元(30年×1.8元)+基数挂钩39元(3900×1%),月增143元后勉强达4043元——而这已是“长缴费”群体的上限。
五、补发到账:有人领6000元,有人刚过3000元
8月养老金账户的变动,直观暴露了收入断层:
山东某30年工龄机关退休人员:原月入6000元,调整后月增79.9元,8月到账金额达6639.2元(含补发);
河南企业退休人员:同等工龄下,因定额调整仅40元、工龄挂钩系数1.5元/年,月增额约130元,调整后月入约3130元;
央企退休人员:月均5830元,72.3%超过5000元,补发差额轻松超800元。
六、谁在拖后腿?低养老金群体的现实困境
当前养老金体系中最弱势的群体,呈现鲜明特征:
短缴费年限:缴费15年者基础养老金仅为缴费35年者的40%;
低缴费基数:中小企业员工若常年按最低标准缴费,个人账户积累薄弱;
欠发达地区居民:中西部县域企业退休人员,月入3000元仍是常态。
国家虽通过“定额调整”向低收入者倾斜(如广东统一加发28元),但历史基数差距难以快速填平。
养老金调整的技术细节,折射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结构性矛盾:平均数与中位数的背离、机关事业与企业退休人员的断层、地域补贴的“马太效应”……
当上海退休教授月入过万时,河南工龄25年的纺织女工可能正为3000元能否覆盖医疗支出而焦虑。
8月的这笔补发款,对一些人来说是锦上添花的零花钱,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维系温饱的生命线。
注:本推文仅供参考,具体政策以官方发布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