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三玄
9月上旬,艾奥瓦、伊利诺伊的玉米带还没正式开镰,巴西的桑托斯、巴拉那瓜港口却已车水马龙。美国媒体这两周盯着同一条线:美国豆农担心,几周后新季大豆收上来,可能不好卖。原因很直白,中国这头下的订单,更多去了南美。
先说个实打实的情况。根据美国农业部每周公布的对外销售数据,今年夏天到现在,美国对中国的新季大豆成交偏少,很多原本在9—12月发船的单子,提前被巴西和阿根廷锁走了。结果就是,美国内陆收购价被压着走,农场的现金流吃紧。
为什么会这样?第一是价格。最近几个月,巴西大豆运到中国的到岸成本,普遍比美国便宜,常常每吨能便宜二三十美元。一个是雷亚尔走弱,另一个是巴西丰收,港口排队虽长,但货多价就低。买家算账,再说一句实在话,谁便宜买谁的。
再往前捋,2018年的关税冲突是个拐点。那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了25%的加征税,后来根据需要,开过几轮临时排除,放过一些船,但总体成本还是抬高了。从那之后,中国把更多订单分散到巴西、阿根廷,这个采购习惯慢慢固化下来。
与此同时,巴西自己也在加码。过去两年,巴西连着大丰收,北方航道的港口和公路修了不少,运出来的速度更快了。马托格罗索州种植面积还在增,仓储和装船的环节更顺了。因为这个,中国下单更踏实,知道货能按时到。
美国这边,政府也不是没托底。2018年、2019年,华盛顿推出农户救助计划,两年合计大约发了280亿美元,豆农拿到的份额最大。再加上常年的保险、收益补贴,能缓一口气。可问题在于,这些钱救得了一季两季,救不了买家转身走开的长期问题。
有人说卖不出去就内销。这话对一半。美国这几年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压榨厂,做豆粕喂牲畜,做豆油给可再生柴油用,确实多消化了一些。可总量摆在那儿,出口还是关键。所以不会出现“烂在地里”,但价格低、回款慢,会让还贷的日子很难。
关税现在还在不在?名义上还在,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加征税没有取消,但有时会发放临时排除,具体看窗口。因为这个,市场的预期很敏感,政策一紧,贸易公司就更倾向先买南美;政策一松,才敢下美国的单。
再看美国这边的对外口径。关税工具没有松,科技和投资审查也更严,企业不敢轻易押大单。再说,选举季刚过,话都很硬,贸易公司不愿意赌政策变脸。这样一来,农场主更被动,等收割、等报价、也在等一个明确信号。
价格还有一个小推手,就是汇率。过去一段时间,美元偏强,雷亚尔偏弱。用人民币折算,巴西豆子更划算。同样一船货,差的不是小钱,压缩下来就是压国家粮油企业的成本线,买家自然有偏好。
再把镜头挪到阿根廷。去年干旱过去之后,小麦、玉米回升,大豆也在修复。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的预估显示,出口潜力在恢复。供给端多了对手,美国的“窗口期”就更短了,谈价空间更窄了。
对中国来说,买谁家的豆不是感情问题,是吃饭问题。我们这几年一边分散采购,一边在南美做仓储、码头、铁路的合作布局。像中资粮商在巴西的仓库和码头投资,已经在运转;讨论中的跨洲铁路还在走程序。同样的思路,还会往非洲和黑海沿岸去找备份。
再说回美国豆农能做什么。短期看,他们会多用套保,锁一部分价;找替代市场,像墨西哥、东南亚;然后考虑明年调种,玉米、棉花、谷物之间换一换。长期看,还会在选区里和议员说清楚,别把农产品当筹码,票仓的声音会传到国会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点。美国并没有对巴西大豆征什么高关税,美国本来也很少从巴西进口大豆。这一来一回,真正影响买卖的,还是谁的货便宜、谁能按时到、谁的政策可预期。掰手腕归掰手腕,吃饭还得靠账本。
傍晚,艾奥瓦小镇的粮站门口,电子屏滚着今日收购价,站台上静着一列空车皮。一个农场主掂了掂豆荚里的含水,用手机刷着盘面和基差,远处是已经启动的联合收割机。等到三周后的高峰周,会不会突然跳出一批来自中国的免税大单,还是他只能把豆子全推进自家的圆仓里再等等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