荡平哈马斯?
8月下旬,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代号为“基甸战车2号”的军事行动,计划投入5个师的正规军和6万预备役人员,预计耗时6个月到1年,目标是彻底消灭哈马斯残余力量并全面占领加沙城。
根据以色列国防军内部文件显示,这一行动未能实现既定目标,严重偏离了以色列的战争原则。
尽管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公开宣称行动成功,但文件明确指出任务失败。
以色列发起此次行动的主要背景是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,英法等主要西方国家可能会承认巴勒斯坦国,欧盟也可能对以色列实施制裁。
由于以色列90%的军事装备依赖欧美进口,一旦遭遇全球禁运,将面临严重的武器短缺问题。
在之前的“基甸战车1号”行动中,以色列已经损失了近40%的装甲推土机,而这些装备大多从德国和意大利进口。
目前,德国已实施禁运,以色列只能转向美国采购,但交付时间遥遥无期。
前线士兵不得不改用无人机投掷炸药包来拆除建筑物,虽然效果尚可,但产生的建筑垃圾仍需推土机清理,且炸药消耗巨大,以色列难以长期支撑。
外界普遍认为,“基甸战车2号”行动很可能是以色列在加沙的最后一战。
此次行动投入了14个旅级部队,是加沙冲突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。
其目的是抢在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之前,直接通过军事手段消除巴勒斯坦国存在的基础。
行动的实际效果却远未达到预期。
与此同时,以色列国内政治局势也极为复杂。
明年10月,以色列将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。
今年7月,两大极右翼宗教政党退出执政联盟,导致内塔尼亚胡阵营在议会中的席位从68席减少到50席,失去了多数地位。
内塔尼亚胡要想维持政权,必须在10月下旬休会期之前争取其他党派的支持,否则大选可能提前举行,政府面临垮台风险。
为了避免这一局面,内塔尼亚胡试图通过扩大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,利用民族生存危机绑架其他党派。
无论局势如何拖延,大选最迟将在明年10月举行,因此内塔尼亚胡为“基甸战车2号”行动设定的时间窗口仅为6个月到1年。
如果在此期间无法解决加沙问题,他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终结。
内塔尼亚胡目前面临两大主要问题。
首先是以色列人不愿服兵役,军人自杀率持续上升。
7月份,两大极右翼宗教政党退出执政联盟的原因之一,就是内塔尼亚胡未能兑现保护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免服兵役的承诺。
普通犹太人同样不愿参军。
加沙冲突已持续22个月,以军阵亡人数达到904人,约2万人受伤,超过1万人患上心理创伤。
今年以来,已有至少16名以军士兵自杀,仅7月份就有7人自杀,创下单月最高纪录。
以军官兵多次发表反战联名信,要求当局与哈马斯达成协议,许多人宁可坐牢也不愿返回前线作战。
在这种背景下,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却可以免服兵役,进一步加剧了军队和家属的不满。
是特朗普的不满与日俱增。
由于加沙冲突迟迟无法结束,以色列越来越依赖“斩首行动”。
上周,以军F-35战机飞抵卡塔尔,炸死5名哈马斯领导层和1名卡塔尔安全官员,当时他们正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加沙停火方案。
爆炸地点距离多哈使馆区不远,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美国的政治信用,令特朗普极为愤怒。
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特朗普在得知此事后脱口而出“他耍我”。
特朗普在上个任期内达成《亚伯拉罕协议》,促成阿联酋、巴林、摩洛哥、苏丹与以色列建交,原本计划将协议扩大到沙特和叙利亚,但如今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,甚至已有国家可能退出协议。
为了安抚特朗普,以色列极右翼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提出了一项计划,表示以色列正与特朗普政府合作,准备将加沙地带打造成“房地产富矿”,并与美国分享收益。
这一提议确实符合特朗普的商业思维,但在欧盟即将施加制裁、国内反战声音此起彼伏的背景下,这一计划是否合适?
以军士兵在前线流血,是否只是为了后方的官员瓜分加沙的土地?
这些问题无疑引发了广泛争议。
总体来看,以色列的“基甸战车2号”行动不仅未能实现其军事目标,还加剧了国内外的政治危机。
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,而特朗普的不满也为美以关系蒙上了阴影。
未来,以色列如何平衡军事行动与政治压力,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。
消息来源: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