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岸公路:就是左岸公路——这才是嵊泗给我的第一个惊喜!一面是爬满绿藤的青山,一面是蓝得透亮的海,公路像条丝带绕着海岸线,不用花一分钱,租辆电动车30块/天,慢悠悠骑,海风刮在脸上凉丝丝的,带着咸腥味,比在沙滩里挤着舒服10倍。
骑到半途有个观景台,没栏杆没收费,就几块老礁石堆着。停下车爬上去,海浪拍在礁石上“哗哗”响,溅起的水花沾在脸上,凉得人一激灵。远处的渔船像小纸船漂在海上,桅杆上的红旗被风吹得猎猎响。要么是景区的石板路,哪有这样“一面山一面海”的自在?
枸杞岛:从泗礁岛坐船去枸杞岛,2小时航程,像看了场“海水变色秀”——刚开船时,海水还是黄浦江似的浑,慢慢变成翡翠色,最后蓝得透亮,连浪尖都泛着银光。我靠在船舷上看,风把头发吹得乱飞,心里的燥气全被吹跑了。旁边的渔民说“这才是嵊泗的海,离岛越远越蓝”。船快靠岸时,能看见海上飘着一片片白色浮子,像撒了一地珍珠——那是枸杞岛的海上牧场。
枸杞岛海上牧场:租辆电动车50块/天,顺着枸杞岛的环岛公路骑,刚拐过一个弯,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:整片海面上铺着白色浮子,密密麻麻连到天边,渔民划着小舢板在浮子间穿梭,手里的网兜一捞,就是一串肥嘟嘟的贻贝。
民宿老板说这是“海上牧场”,养的全是贻贝,是枸杞岛的招牌。不用花钱进“观景台”,路边就能停下车看:阳光照在浮子上,反射出细碎的光,海浪一推,浮子晃来晃去,像大海在“眨眼睛”。有个老渔民在收贻贝,手指粗糙得像礁石,却灵活得很,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筐。
后头湾无人村:原以为无人村是“荒草萋萋”,结果一进去就被震撼了——整座村子都被爬山虎吞没,绿色藤蔓从屋顶垂到墙角,裹着老房子的门窗,连石阶上都爬满了青苔,像被时光遗忘的童话世界。上世纪90年代村民搬离后,只有海鸟在这儿筑巢,“叽叽喳喳”的叫声混着海浪声,特别安静。但这地方真不是瞎闯的!
东崖绝壁日出:第三天凌晨4点多就爬起来,从枸杞岛过三礁江大桥去嵊山岛,太阳从海平面蹦出来的瞬间,整片海都变成了金色,浪花像碎金似的跳,礁石被染成橙红色,沟壑里的海水闪着光。这绝壁是中国最东端的悬崖,海浪啃了几百年,把礁石凿出深深的印子,站在边上看,觉得自己特别小。
百年东崖灯塔:东崖绝壁不远处,有座1870年建的灯塔,白色塔身,红色顶,立在海边几百年了。黄昏时分,灯塔亮起橙光,透过薄雾洒在海面上,像给大海披了层暖毯子。
大玉湾沙滩:嵊山岛还有个大玉湾沙滩,没基湖沙滩有名,却清净多了。不用买门票,顺着台阶下去,沙子细得像面粉,比基湖还软,踩上去没脚印。海滩上没多少人,只有几个小孩在堆沙堡,海浪轻轻拍过来,把沙堡冲垮一点,小孩就笑着再堆。
沙滩边有块大礁石,爬上去能看见整片海,蓝得透亮。有个渔民在礁石上钓鱼,鱼竿一甩,线就沉进海里。我凑过去看,他笑着说“这儿的鱼多,就是小,钓上来也放生”。北京的公园湖边钓鱼都要收费,哪有这样“免费钓、随便玩”的沙滩?
边礁村:最后一天去了“东海五渔村”的边礁村,以前叫“烂田岙”,听着就穷。现在完全不一样了——700多幢渔民住宅刷成了红、黄、蓝、绿,像打翻了调色盘,却不刻意,就是渔家的样子:墙上画着渔船、海浪,门口摆着渔网、浮子,一点不“网红”。
花鸟岛荧光海滩:临走前听民宿老板说,花鸟岛的荧光海滩最近正好能看见,特地绕过去看。晚上9点多,沿着海边的小路走,突然看见海水里泛着蓝色的光,像星星掉在了海里。脚一踩进去,光就跟着晃,像踩在“蓝眼泪”上。
这是海里的浮游生物发出的光,只有天气好的时候才看得见。北京的夜晚只有路灯和霓虹灯,哪见过这样“自然的荧光”?站在海边看了半小时,光慢慢弱下去,海鸟的叫声从远处传来,心里静得很。不用门票,不用挤人,就这么安安静静看一场“海上星光”,比任何网红打卡都值。
嵊泗列岛的好,从来不在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收费景点里,而在免费的公路、无人的村落、凌晨的绝壁、夜晚的荧光里。北京人见惯了大场面,却偏偏会被这样“不装、不演”的美打动——海是真蓝,风是真清,连时光都慢得恰到好处。
你从北京来,别信那些网红攻略,租辆电动车环岛瞎逛,累了就找个渔村码头坐会儿,看看海、聊聊天,你会懂:嵊泗的好,比网上说的更实在、更让人记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