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听到有人说让美军像当年误炸南联盟那样,搞一次“误炸”中国军舰的事,很多中国人一下子忍不住了。
你得知道,1999年那枚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爆的炸弹,还一直像烙印一样烙在咱们中国人的记忆里头,成了心头难忘的痛。
海外网2019-05-08报道——二十载过去,中使馆追忆在北约轰炸中牺牲的三位烈士,表达深切缅怀。
三位同胞遇难,馆舍变成了焦黑一片,这可不是随便拿来“建议”的事,而是主权受到践踏的铁证。
偏偏有人胆敢把这些惨痛的伤口包装成所谓的“策略建议”,还堂而皇之地挂上“专家”的标签站出来撑场面。
那说这些话的人到底是谁呢?如今的他,结果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啊?
他的人生,从一开始就拧着一股劲
张弘毅确实挺聪明的,聪明到有点怪里怪气的程度,九岁的娃还在玩泥巴,他已经能盯着地图指点越南战场的战术了。
别的孩子都迷崇拜英雄,十一岁的他反而敢当面说朱可夫这个苏联元帅的指挥是“天大的错”。
这份早慧,并没有让他获得什么荣誉,反倒让他的想法变得有些不一样了。
在他眼里,世界似乎就分成两类人:一种是他自己,另一种则是那些配不上与他交流的平凡之人。
他靠自学拉莫扎特,便坚信自己是百年难遇的天才音乐童子,考上昆明师专后,一点点的才气就觉得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不堪一击。
他的这份自负,让他逐渐变得孤单,小伙伴们都不愿意跟他玩,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朋友。其实,他自己也不怎么在意交友,反倒享受那种被孤立带来的“优越感”。
在异国的生存重压下,他找到了一条捷径
在1984年,张弘毅前往日本,改名叫“平可夫”,似乎是想借这个新名字,把在昆明那个孤独少年的影子给掩盖过去。
但东京的生活,比起昆明的冷遇要冰冷得多,语言不对头,文化差距又大,最令人抓狂的是钱也不宽裕。
曾经他以为凭借才华能征服整个世界,可实际上却只能靠洗盘子、送报纸来勉强度日。
理想和现实之间那巨大差距差点把他给压垮了,这个被称为“百年一遇的神童”的人,连个硕士学位都没能拿到,曾经一度得靠镇静剂才能睡个好觉。
就在这会儿,他摸索出一条路,不用靠真本事,凭偏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,走上一条阴暗的高速路。他发现,西方那边对“中国威胁论”竟然有种近乎疯狂的渴望。
于是,他果断地放下了书本,拿起那支笔,这支笔不是为了学业,也不是为了梦想,而是为了迎合那些喜欢听“中国坏话”人们的耳朵。
为了能更顺利地走上这条路,她选择娶了一位日本老婆,然后后来又去了加拿大,拿到了那边的国籍。
从此以后,世间再看不到张弘毅的身影,只剩下那位被叫做“国际军事评论员”平可夫的人存在。
他用谎言和演技,为自己搭建了一个“军事专家”的王国
一个拿不到硕士学位的留学生,究竟怎么变成了敢指点江山的“国际军事专家”?其实靠的就是一场戏。
在加拿大,平可夫创办了个叫《汉和防务评论》的中文杂志,这玩意儿,也算是他表演的开端。它太懂西方观众爱看啥,就跟着给他们喂什么。
他把上海青浦游乐场里的水泥航母模型,描绘成了中国海军的隐秘基地,还把听到的消息添油加醋,变成了“中国特工窃取美军导弹残骸”的惊天大内幕。
这些今天看起来像开玩笑一样的“爆料”,在当时可是让不少西方媒体坚信不疑啊。
为了让自己“专家”的形象更有说服力,他自个变成了个“变色龙”,在英国智库时能用地道的牛津腔说话,一转身面对俄罗斯军方,又能毫不费力地切换成圣彼得堡那带点贵族味的俄语。
最离奇的一幕,发生在1996年,他当着俄罗斯空军司令的面,满眼热泪地说自己一生都在崇拜朱可夫元帅。
他大概记不起,三十年前,那时候只有十一岁的昆明小孩,曾经带着一副不屑的表情,批评过同一个人。
对他来说,观点、立场,甚至人格,都不过是用来应付的手段罢了。
当他把枪口对准故土时,也是他的焚身之日
起初,平可夫的胡扯,只是在中国军迷圈子里被当成笑话,虽然有人看不起他,但也都觉得他不过是个跳梁的小丑。
不料到了2022年,他竟然彻底闯过了那条底线。
消息来源称,曾被称作“汉奸”的张弘毅,曾建议美军“误炸”中国军舰,现在却靠打工过日子。
他渐渐在各种场合开始对美军出主意,建议他们在未来的台海或南海冲突中,能借鉴1999年北约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那次的“误炸”招数。
他甚至挺得意地说,这种事“迟早会发生”。
这不再算是抹黑了,而是真刀真枪的煽动和教唆,之后他频繁跑去台湾,还和当地政界人物会晤,散布所谓的“大陆军事威胁论”,看起来就像个军火商似的,总想制造混乱。
一个喝着祖国水长大的中国人,居然开始指点外军怎样“更有效”地攻击自己的同胞,这一刻,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怒火都快要喷发出来了。
世界很大,却再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处
那句“误炸论”,终于成为压垮平可夫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怒气冲天的中国老百姓,自己动手在他所有的照片上都加上了“禁止平可夫使用”的水印。
国内的军事专家圈子都把他屏蔽了,所有有他参与的学术会都被拒绝,各大平台也把他的书和言论全部下架。在中文圈里,他算是彻底社会性死掉了。
更让人心疼的是,他的那些西方主子们,也逐渐对他失去了耐心。
随着中国军事力量逐渐揭露并变得更加强大,平可夫那些捕风捉影的谎言,看起来越来越荒唐可笑。
就连日本防卫省内部的评估都觉得,他提供的情报靠谱的几率不到三成。
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公开表示没有采纳过他的分析,跟他没关系;《纽约时报》也把他的专栏给撤了;加拿大政府更是把他的杂志运营资金给冻结了。
等他没用了,这人很快就被扔掉,连废物都不如。
众叛亲离这词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,最终他的日本妻子选择了离婚,把财产带走。曾经光彩耀眼的“国际专家”,一下子变成了无家可归、没有归宿、没人关心的孤零零的孤家寡人。
有人说,看到他在加拿大街头拾荒维生,日子过得相当不易。
有人拍到,他曾经身穿西装、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平可夫,现在已经白发苍苍,背也弓着,在一家便利店里整理货架,眼神呆滞,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。
曾经不可一世的面容,现在只在便利店的监控里,模糊地一晃而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