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国海军有63艘驱护舰,却长期在反潜直升机上捉襟见肘?这个问题在舰员心里不是秘密,却很少被外界真正了解。夜色中的南海,雷达上突然出现疑似潜艇的信号,舰长下令起飞直-9CF,机组人员动作很快,但机体性能的短板,注定这一次出击的效率难如人意。速度、航程、携带设备的能力,几乎每一项都被现实掣肘,这种无奈,早已伴随舰队多年。
事情的根子要追溯到多年前,这批舰艇从一开始设计时,就考虑使用俄制的卡-28反潜直升机。这种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牌机型,是苏联在卡-27基础上改进的,采用了极具辨识度的共轴双旋翼,不仅减少了占用甲板的面积,而且在海上低速悬停时稳定性极佳,抗风性能出色。当年,它的表现足以媲美美军的SH-60B“海鹰”,是反潜任务的王牌装备。然而,进口数量有限,加上各种因素,我们未能在舰载反潜直升机上实现快速的国产化替代,这留下的空缺只能靠直-9CF来填补。
直-9CF虽然可靠性不错,但毕竟是轻型机,作战半径和搭载的声呐、雷达能力都无法与卡-28这样的10吨级机型相比。反潜这种任务,不仅讲究火力和装备,还需要长时间、大范围的巡逻,轻型机在恶劣海况下的能力很有限,这一点,舰上官兵都心知肚明。
近几年国产直-20F的出现,让很多人看到了改变的希望。直-20F是基于直-20通用平台研发的大型舰载反潜直升机,配备了国产有源声呐、吊放声呐和先进的任务控制系统,反潜半径可达200公里,滞空时间超过两小时。它的到来,让部分055型驱逐舰和改进型052D的反潜作战能力大幅提升。但问题是,更多的054A护卫舰、052B和早期052D根本没有足够的机库和甲板空间容纳直-20F,这意味着想让全舰队统一升级,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就在这个问题看似无解的时候,舰载无人直升机AR-2000的亮相,让很多军迷和业内人士眼前一亮。这款2吨级无人机在大阅兵中的出现,不只是一次展示,更像是一种宣告——反潜能力升级,未必只能依靠大型有人机。AR-2000延续了出口型“旋戈-2000”的技术基础,机体采用复合材料降低雷达反射面积,装备海用搜索雷达、光电红外侦测系统,还具备卫星通信和战术数据链,能够全天候在复杂海况中自主执行巡逻。
它的最大亮点,是体积小到可以两架收入一个标准舰载机库,这对于大量无法容纳直-20F的老舰来说,几乎是量身定做。无需改动舰体就能让反潜巡逻覆盖范围成倍增加,这种方案的现实意义,很难用数字完全体现。更重要的是,无人化大大减少了人员编制和生活保障的负担,不需要像有人机那样为飞行员和机组提供训练、舱室和补给,让舰上空间得到更灵活的配置。
一些专家在研讨会上提到,把老舰配上AR-2000,新舰继续使用直-20F,再让它们通过数据链协同,可以形成一种“无人巡逻、有人打击”的混合模式。比如老舰上的AR-2000日夜不停地搜索,一旦锁定目标,就通过实时数据链把情报传给搭载直-20F的新舰,由后者迅速前出投放反潜鱼雷或深水炸弹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全海区的反潜反应速度,也让老舰的战斗力得到了“返老还童”式的延伸。
国外在使用无人机辅助反潜方面已有先例,美日等国早就在尝试用无人机执行长时间的警戒巡逻,把有限的有人机留在最关键的攻击阶段使用。从目前看来,这种理念在我国也具备落地的可能。毕竟,新造一艘万吨驱逐舰需要数年时间和庞大预算,而在老舰上部署无人反潜机,则是一种快捷且高性价比的办法。
曾经的短板,并不一定要用最贵、最庞大的解决方案来弥补,有时,一种巧妙的技术路径,就足以改变局面。当大海不再是潜艇的乐园,再晚的补课都值得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