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盛世就是天子在紫禁城里“挥斥方遒”,百姓在田间“安居乐业”,一切都像琼瑶剧里春到江南,白梨花开。实际情况呢?康乾盛世的风头,比起今天的“反腐大剧”,更像古代版的《大撒币》,只不过皇帝发红包的时候,顺带也给自己的脸上贴了金。你看康熙爷,先把自己当喻世明灯,普照农民;乾隆爷,简直是银子洪流亲爹,普天之下谁都沾了他的光。历史教科书常说,那是中国最后一个盛世,可你要认真挖一挖财政账本,才发现这盛世的底儿跟棉絮一样,一戳就漏风。
咱从皇帝“发红包”说起,康熙和乾隆当年要是生活在现代,那肯定是朋友圈第一个发20元微信红包的人,而且还是单独拉个群发,挨个点名别装死。康熙爷有三次全国大免税,直接说农业税免三年。这操作不是为了显得自己豪气逼人,是怕大家都种田种得毛都没了,还得交税,最后只能“多子多福,更多饿死人”。他还搞了个啥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”,意思是以后谁家生了孩子也不加税,摆脱了人口统计诈报的年代。真是皇帝级的生育鼓励,现代计生办都要拜师学艺那种。不过,你以为皇帝不收税,是怕老百姓没钱买奶茶?其实是怕收多了,人跑了,地荒了,最后没人陪他玩。
乾隆爷更不得了,五次免税嗨翻天,加起来免了一亿五千万两。这么算法,简直就是古版马云,逢年过节都不忘全国大促销。尤其是乾隆六十年那一波,单次免税达1.4亿两,比贪官和珅后面卷走的还多,属实慷慨到离谱。这哪是减税,比起现代给企业免税还豪横得多。国库存银常年八千万两,能随手撒出去,说明皇帝家里金库比贾母姨太太藏金柜还紧实。但“家底雄厚”并不代表都是自家小金库,搞不好也是前朝剩银+百姓血汗钱。你说是“盛世荣耀”好听,难听点就是“大水漫灌”。说白了,康乾两朝的免税政策,那是真真切切的“物理红包”,但能落到农民手里的比例嘛……你去问今天的补贴,差不多一回事。
社会稳定是有代价的。赈灾呢?康乾盛世不是不下雨、不断粮。三百多次重大灾情、蝗虫水旱流行,除了老天爷不靠谱,更多情况是朝廷“支援重灾区”,一出手就两百万、五百万、甚至千万两白银砸下去。康熙二十三年陕西甘肃大旱,朝廷五百万两,说得好听是“雪中送炭”,实际操作给地方官员变成了“锅里炖蚂蚱”,怎么拿、怎么造,谁看得住?乾隆七年江南水灾,一千万两白银喷洒下去,灾民没见多少,官员倒是见面了银子打招呼。赈灾里还流行“以工代赈”,好家伙,灾民一边扛着水患一边修堤筑坝,嘴里嚼着救济粮,心里琢磨到底能不能等到下一个红包。修的永定河大坝、挖的黄河河道,都是被逼出来的“盛世苦力”,一砖一瓦都是命换的。
想脱贫,想增收,哪有那么美。钱下去了,手太长就被贪了。乾隆四十六年甘肃贪污案,几百个官员集体搞“空手道”,两百八十万两到手,说是救灾的,结果灾民喝西北风。乾隆怒斥“从来未有之奇贪”,要不你觉得皇帝骂得痛快?可是这事层层下转,腐败的水比黄河决口还猛。到了嘉庆一查账,国库只剩一千五百万,哪里还谈什么盛世?和珅一个人卷十一亿,等于康乾俩爷俩存的全被他当了家产。因此朝廷的大手笔,往往成了地方官的小金库。皇帝一挥,百姓一遭,官员一收,盛世三重奏。
当然,六亿两的投入不是全打水漂。短期看,免税和赈灾促成了人口激增,清初一千万,乾隆末三亿,世界三分之一的人盯着中国饭碗,别管穷也好,饿也罢,人口真是刷屏式的增加。社会稳定了,没爆发什么“十大民变”,皇帝夜里能睡得着觉,百姓呢?也能勉强填饱肚子。但这盛世就像是朋友圈美颜滤镜,乍一看光芒万丈,细一看全靠遮瑕。
你以为免了税大家都乐?事实上,土地兼并比春风还强劲。地主圈地农民种,税是免了,地租却越涨。乾隆年间,普通农户租地二十亩,还得靠省吃俭用才能糊口。有人说“饥饿的繁荣”,真没说错,上个盛世都是蛋炒饭加白水。农民盼免税,地主盼涨租,百姓盼活命,最后盛世成了富人狂欢,穷人苦撑。
财政结构也玩了个“固执己见”。当时国家主要靠地丁银撑局面,商业税收占比低到可以忽略不计。手工业发达?那是民间自娱自乐,朝廷连半个鼓励的眼神都没有。清三十一年中国手工业产值全球前三,但技术原地踏步。口袋里的钱似乎不少,但全靠农业、体力活堆起来。经济就这么在老路上原地打转,皇帝天天念“重农抑商”,活脱活的“农业情结”。于是,当工业化滚滚而来,鸦片战争海上铁甲舰来袭,朝廷还在忙着分赈灾款。盛世的底盘,像是用纸糊的保险箱,走不了太远。
康乾的大戏实际是“财政表演”,仁政写给天下看的。一到南巡,皇帝都得边走边减税,生怕老百姓说他不和民同乐。大宴老人,发点饭钱,表面是一片祥和,实际是给自己的统治申请亮光认证。你说“盛世”是良政,但终究是皇帝家长里短,只能“救急”,无法“治本”。土地制度没动,官僚混乱,经济没变,制度更谈不上。财政就是个创可贴,一贴一换,跟咱买保健品一样,看着疗效显著,实则治标不治本。
本来地税政策、赈灾机制挺有意思。比如“以工代赈”解决了灾区就业,给了救济,也造了水利。但只要官场一腐败,钱去哪儿了都不好说。整个财政投入结合现代扶贫工程,照着康乾抄是容易,能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才算真本事。要不,今天我们天天喊“打虎拍蝇”,明儿又看“反腐新闻”,是不是离康乾盛世很近呢?唯一不同,红包靠手机发,不再用银锭子搬。
盛世的标准,其实不是皇帝免了几次税,发了几个红包,更不是银子下得多不多。衡量盛世的尺度,是老百姓能不能摆脱饥苦,过上体面生活,能不能一觉睡到天亮,第二天不被地租追着跑。康乾盛世可以说是“最后的高光”,但高光下也有大量阴影。今天回头看,值得学的是民生慷慨,不值得学的是结构短视。免税、赈灾,就是历史里的一瓶酱油,泼上去才有点滋味,但不能单靠它下饭。
说到底,如果每次皇帝免税就能“盛世长虹”,那我们现在只需要天天发红包就行了——要不我也来一个群发,看谁抢得快。至于历史的真相,那就是盛世表象背后,总有一帮人趁火打劫,一堆人靠命糊口,剩下的全是一地鸡毛。你要问康乾盛世到底实至名归吗?我只能说,真相躺在六亿两的背面,皇帝和官员一起打麻将,百姓在门口捡牌。至于今天的盛世有没有进步,至少我们不用自己挖河道,可以坐着吹空调喝奶茶,然后在网上骂康乾,也算得上人类文明的进步了吧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