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嘴上说“多元化”,实际选项并不多,美国矿山刚复产,澳洲Lynas年产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,连新建的加拿大Vital Metals都差点破产,2024年缅甸稀土矿停产一度让欧洲工厂停线,谁还敢把命交给“去中国化”实验。
欧洲高官喊“不访华”,本质上是政治要价,想用威胁谈判换更多筹码,背后是美方推波助澜,美欧签了《关键矿产伙伴关系》,拜登政府直接拉着欧盟搞“绿色供应链”,其实美国自己稀土冶炼还得送中国做后段加工,这场“去风险”更像一场表演。
中国会不会真出手卡稀土,历史上已经给过答案,2010年钓鱼岛冲突后中国收紧稀土出口,日本磁材企业一度断货,结果日本加大回收技术、分散采购,但十年过去,中国的市场份额还是稳稳的,原因很简单,开矿治污、工艺升级,全世界都嫌贵、嫌脏,只有中国愿意扛下来。
欧洲最近一波“跪美”操作,背后是怕丢产业链话语权,2024年特斯拉德国工厂就因稀土短缺停线两周,法国雷诺直接发声“稀土涨价已影响供应”,可这个涨价谁都绕不开中国定价,老外也不得不盯着上海交易所的K线。
中国底气在哪?一是资源绝对优势,全球稀土氧化物产量六成中国包揽,二是产业链一体化,稀土从矿到磁体再到终端,能做到全流程自给,这不仅是“有矿”,还是“有工厂”“有专利”,2024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宣布突破高性能烧结钕铁硼,彻底补齐和日本住友的差距,欧洲就算拿到原矿,也得回头找中国买技术。
还有一点很关键,政府对环保的强监管,2022年江西、广东多地关停非法稀土厂,治污成本直接抬高,合法产能反而更值钱,欧洲车企想用“环保”话术压中国,结果是自己炼不出来、价钱更高,这算盘打得不精。
欧美其实早算过一笔账,自己开矿、治污、建厂,远比从中国采购贵一大截,2023年美国MP材料盈利全靠中国买单,欧洲高调“去中国”,转身又在上海抢货,嘴上说要独立,身体却很诚实。
这波其实才刚开始,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市井喷,光是欧洲市场年需稀土磁体就要翻一倍,北美风电、军工、芯片也都在抢资源,全球稀土争夺只会更卷,谁能稳定供货,谁就有议价权。
反观中国,手里是“地里的信用卡”,但刷多了也会透支,2024年内蒙古、江西出台限制性开采政策,不仅是环保压力,也是战略储备,稀土不是白菜,今天省明天就是市场底牌,欧洲车企急着找备胎,能撑几年。
问题来了,欧洲真能靠美澳矿山翻身吗,数据摆在那,2024年美国稀土精炼八成还要发中国加工,澳洲矿到欧洲要转三道船,光物流都够喝一壶,这种“去风险”更像自我安慰,遇到极端事件,能扛多久。
更别说中国磁材厂已经开始全球布局,2023年中国企业在越南、马来西亚设厂,顺着“一带一路”拓市场,欧洲就算政策再紧,最后还得和中国打交道,产业链转移不是说搬就搬。
欧美对中国稀土依赖短期改不了,嘴上喊“脱钩”,实际是“加杠杆”,每次喊“去风险”,都是给中国提了醒,稀土这张底牌什么时候打出去,怎么打,主动权还在自己手里。
但话说回来,稀土不是武器,真要全面封锁,谁都不好过,中国也得面对出口下降、全球产业链调整的风险,关键看怎么在“战略资源”和“市场蛋糕”之间找平衡。
欧洲车企这波“跪美”操作,是权衡之下的无奈选项,政策和现实之间的博弈,还远没到分胜负的时候,稀土这根绳子,谁先松手,谁先吃亏。
下一个问题是,等到新能源车、风电、芯片全线加码,欧洲还敢继续“脱钩”吗,还是会在现实面前,选择重新排队等中国供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