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7月7日,美国白宫的一纸总统令,再次搅动了全球贸易的池水。
特朗普亲自宣布,对14个国家加征新一轮更高关税,幅度直逼历史高点。但就在这份关税清单中,中国赫然“被排除在外”。
不是豁免,也不是减免,而是——延迟政策不适用,意味着该打的,照打不误;该压的,一点不松。
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税率调整,而是一场有预谋、有节奏、有目标的全球贸易重构战。特朗普在14国身上“动刀”,却对中国“单列”,究竟是偏见,还是算计?是示警,还是布局?
他到底在布一个什么样的大棋局?而我们,又该如何看破这张国际经济战的迷雾?
时间回到4月2日。
彼时的特朗普政府,就已悄然开启了“试探性关税”行动。一纸关税令,将日本的部分商品税率定为24%。
在当时,这一动作并未引起太大波澜,大多数国家将其视为特朗普惯用的谈判筹码,认为只要“坐下来谈”,总能消解风波。
可谁能料到,这场“试探”,仅仅是序幕。从2025年4月至2025年7月,整整三个月的谈判期,14个国家被特朗普政府轮番施压。
会议桌上,美国代表团不止一次丢出高税率“威胁清单”——韩国、日本、马来西亚、泰国等国的谈判代表疲于奔命,试图寻找妥协口子。
但谈判的结果一地鸡毛。不是各国不愿妥协,而是“让步的代价”高得令人窒息。
尤其像日本,汽车产业被征收25%的关税,比试探阶段还高出一个百分点,一旦接受,等于自断经济命脉。东京政坛一片哗然,石破茂等人物更是被逼至墙角,退无可退。
日本媒体形容这场谈判如同“拿命在换时间”。
于是,一场真正的“惩罚性加税”在2025年7月7日骤然落地。特朗普亲口宣布,对14个国家征收25%至40%不等的高额关税。
梯度分明,意图赤裸裸——谁越不配合,谁的税越高。
马来西亚、韩国、突尼斯等国被征收25%;南非、波斯尼亚为30%;印尼、孟加拉国在35%以上。
而在最顶端的,是老挝与缅甸,赫然印着“40%”四个大字,几乎是摧毁性打击。
这些数字,远非普通贸易摩擦所能解释。
它们更像是“经济制裁”的隐形形态,一把悬在各国头顶的关税利剑。
但就在这张关税“黑名单”公布之后,一则不起眼的“豁免条款”,引发了全球的高度关注。
特朗普签署了一道总统令,将“对等关税”政策的执行时间,从7月9日顺延至8月1日。
看似是给各国喘息的机会,但这道命令中,特意注明:中国不在延期之列。
这是阴,是真阴。
中国,不仅没有豁免,连缓冲期都没有。美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依旧维持在30%,其中10%是基础税,20%是因芬太尼走私问题而加征的“惩罚性关税”。
更关键的是,这一政策早在中美两轮谈判之后就已锁定,执行期长达90天,预计持续至2025年8月中旬。
特朗普为何要将中国“单列”?这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,远比表面上复杂。
首先,他在打“合围中国”的算盘。
东盟国家如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柬埔寨、缅甸、老挝,几乎一个不落地列入高关税名单。泰国与柬埔寨36%,缅甸与老挝高达40%。
这些国家,恰恰是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。
特朗普的算盘很清楚:先压中国的朋友圈,把中国周边的贸易伙伴逼向美国阵营。等这些国家因高税率而不得不让步时,中国将孤立于谈判桌上,进退维谷。
这是一种“以邻制中”的打法,用别人的痛,换自己的筹码。
东南亚的反应也耐人寻味。越南没有出现在这次名单中,显然是做足了功课。
据传,越美之间最近签署了一份涉及芯片与能源的合作协议,越南在关键领域上“松口”,换来了暂时的安宁。
而其他国家,则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沼。日本国内舆论炸开了锅,韩国政界左右为难,印尼和孟加拉国则担心本已疲弱的出口产业彻底崩盘。
大多数国家选择观望,等待8月1日前的“最后窗口期”。
特朗普却在得意地“等风来”。他知道,只要这些国家“认怂”,就能逐步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。
到那时,即使中国不主动妥协,也会被“气氛”所逼动。
更阴的是,特朗普并不打算一口吃下中国。
他在高压中,悄悄释放出秋季“可能访华”的消息。白宫没有确认,却也没有否认。
这种“放风”,更像是一种试探——试探中国态度,也试探资本市场的反应。
这是一种典型的特朗普策略:高压+试探,恐吓+引诱,制造不确定性,让对手无法判断美国的真实底线。
但这一次,中国显然不再那么容易上钩。当前,中国正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,加速与中亚、拉美、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合作。
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,中国外交部态度冷静而坚决——“关税不是合作的前提,更不是威胁的工具。”
更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正悄然恶化。2025年第一季度GDP已萎缩0.5%,第二季度数据更不乐观。
市场普遍认为,这一轮高关税政策,虽能短期内制造外交支点,却也可能反噬美国产业链。
特朗普手中的这把“关税刀”,正越砍越深,连带着美国自己的经济肌肉也在隐隐作痛。
长远来看,这是一场谁更能熬的较量。特朗普赌的是“对手先软”,中国赌的是“时间站在自己这边”。
8月1日和8月中旬,将成为这场博弈的两个关键节点。
一个是14国的“最后通牒”,另一个是中美关税执行期的“节点转折”。
全球贸易的棋盘上,局势愈发复杂。
特朗普试图以强硬姿态重塑贸易规则,但他的对手不是过去的墨西哥、加拿大,而是如今已站稳脚跟、拥有完整产业链韧性的中国。
他打的是心理战,我们拼的是战略定力。
14国的沉默未必是退让,可能是蓄力;中国的冷静不等于软弱,而是在等待一个更大的转机。
这场博弈,还远未结束。
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特朗普想靠一道总统令就“围住中国”,未免太低估了这个东方大国的耐力与智慧。
局还在下,棋手未离席。
谁能笑到最后,不看谁喊得响,而看谁走得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