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瞅一眼那些美妆博主,个个的妆容都挺搞怪挺勇敢的。
不过放到老祖宗面前,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。
用马粪当粉扑,或者用狗屎来画眉……
这些听起来挺吓人和匪夷所思的招数,咋还在古代一度火起来呢?
说到游牧民族的化妆工具,那真是把临时利用身边资源发挥到了极致,挺厉害的。
鲜卑族的姑娘们向往汉人那种白白净净的皮肤,不过用的化妆技巧却带点游牧部落那种豪迈的感觉。
她们的腮红粉扑,竟然是用麻布包着干草和马粪制成的。
听起来确实有点怪味儿,但仔细琢磨他们生活的环境,也就能明白了。
她们还喜欢用烧过的草炭画那个画面靥,线条粗犷而浓烈,露出一股原始的生命力。
这与中原女子那细腻的妆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,反倒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野性美。
女真族真是有点特别,居然还传说用“狗屎”来画眉,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呀。
在宋代的《松漠纪闻》里,可就清清楚楚记录了这件事。
刚一听到这个消息,谁心里不是皱了皱眉头嘛?
其实这事情呢,只是个挺美的误会,那所谓的“狗屎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粪便。
其实呢,那并不是真正的粪便,而是像狼或者狗这类肉食动物排泄物里,没有完全消化的骨头残渣。
把这些骨头骨架整理出来,然后点火烧一烧,便能提取出纯度相当高的碳黑。
用来画眉的颜色黑亮又耐用,比起现在许多眉粉都要效果不错。
真得佩服,老一辈人的观察力确实特灵敏。
居然能在这种地方发现美妆灵感,放到现在都算挺新鲜的脑洞了。
美不是一成不变的
古代的妆容算得上是“硬核”的,不只是打扮漂亮那么简单,它还和那时候的生活环境、文化信仰紧密相连,基本上变成了生存的必要条件。
那些看上去挺夸张的打扮,其实蕴藏着最扎实的生活窍门,比起现代只为美貌的彩妆,智慧可丰富得多了。
契丹姑娘的“佛妆”就是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。
北宋《萍洲可谈》中提到,契丹的女人会面时涂上深黄的妆,眉毛染成红色,嘴唇漆成黑色,远远望去,就像佛像上的金身一样。
这不仅仅是为了崇拜佛教,实际上主要原因还是北方的冬天实在太难熬了。
契丹位于燕地,冬天寒风刺骨、沙尘满天,女生们发现用栝蒌的汁液抹在脸上,能找出一层黄黄的薄膜。
既能锁水,又能挡风沙,整整一个冬天不用洗都没问题。
等到明年春天再洗掉,皮肤依旧白里透亮,嫩得很。
正逢辽代,大家都信佛,脸上都涂成了金色,好像变成了佛像一样。
既照顾到护肤的需要,又体现了对佛祖的虔心,简直就是实用和信仰的好搭配。
吐蕃的“赭面”习性,倒是能更好地反映出情况,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,个个都涂着那标志性的高原红颜料。
这种妆容用的“堆加”面膏,是用茶叶、蜂蜜、红糖和酥油,再加上牛奶浸泡调配出来的。
听着就像能吃的甜点似的,可涂在脸上却能顶住高原那刺骨的寒风雪。
而且吐蕃人把红色当作神圣的象征,它代表着火焰、鲜血还有生命的力量。
在早期的苯教祭祀里,经常用到牲血,这也让红色多了一份神圣的意味。
所以说,“赭面”不光是护肤的事,更多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和敬仰。
像这样把美观、实用和信念融合在一起的妆容,才算得上真正富有灵魂的美。
祖传的美妆可不是随意跟风的,每一样用的材料、每个画法都藏着讲究。
和现在大家盯着大牌的热衷比起来,真正令人佩服的是那种从生活点滴中发现美,用聪明才智创造美的态度,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