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关注不迷路
最近,迪卡侬有点“难”。
这家法国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了近20年,一度靠着“便宜又耐用”的标签,成了老百姓买运动装备的首选。
但最近,它的处境似乎变得微妙起来:
有人吐槽它“越来越贵,配不上价格”,也有人抱怨“专业装备不够专业,日常穿着又显廉价”。
甚至还有网友调侃:“迪卡侬现在是中产看不上,穷鬼穿不起?”
这话说得虽然扎心,但背后的问题却值得琢磨。
一、迪卡侬的“贵”,到底贵在哪儿?
如果你最近去迪卡侬门店逛过,可能会发现:
一件基础款速干T恤要价150元,一双入门级跑步鞋标价300元起,甚至一款普通双肩运动包也轻松突破200元大关。
对比五年前的价格,这些产品的涨幅普遍在20%-30%。
涨价的原因,官方说法是“原材料成本上涨”和“研发投入增加”。
但消费者心里清楚,涨价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得让人觉得“值”。
比如,迪卡侬这些年确实在技术上下了不少功夫。
和材料科学公司合作开发的“RHEON应变速率敏感材料”,能让运动服在冲击时变硬、日常活动时又保持柔软;
自家研发的缓震中底技术,也让一些跑鞋在专业性能上能和国际大牌掰手腕。
这些技术应用到产品里,成本自然会上去。
但问题来了:消费者愿意为这些“看不见的技术”买单吗?
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一件150元的T恤,可能只关心“洗几次会变形”“出汗后会不会闷”。
而中产群体更看重品牌调性和设计感,他们宁可多花点钱买李宁、安踏的联名款,也不愿为一件印着“DECATHLON”logo的T恤掏腰包。
至于低收入群体,300元的跑步鞋已经够买两双国产杂牌,性价比似乎更低。
于是,迪卡侬陷入了尴尬的夹层:
价格上去了,但消费者对“贵”的理由并不买账。
二、专业与大众的“双轨策略”,为啥两头不讨好?
其实,迪卡侬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过去两年,它开始尝试“大众+专业”的双轨策略:
一方面继续主打性价比,另一方面推出高端子品牌,比如专注公路自行车的VAN RYSEL、攀岩装备SIMOND等,甚至和职业球员合作联名款,价格直逼国际一线品牌。
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。
先说专业线。
迪卡侬原本的用户基础是“普通运动爱好者”,突然冲进专业领域,难免被老玩家质疑“不够硬核”。
比如,它的高端自行车系列虽然号称“竞赛级技术”,但在专业车友圈里,很多人还是认准捷安特、崔克这些老牌厂商。
毕竟,专业运动装备的口碑需要时间积累,不是靠技术参数就能一蹴而就的。
再说大众线。
为了维持性价比,迪卡侬在设计、生产环节不断压缩成本,但原材料涨价、人工费用增加,导致产品价格还是水涨船高。
更尴尬的是,当它试图用“技术下放”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时,普通消费者反而觉得“没必要”。
迪卡侬的十字路口:中产看不上,穷鬼穿不起?
比如,一件冲锋衣的“智能温控”功能,对于只在周末爬山一次的用户来说,和几十元的普通款差别并不大。
结果就是:专业用户觉得它不够专业,大众用户觉得它越来越贵。
三、本土品牌的崛起,让迪卡侬的“中间位”更难守
迪卡侬的困境,不只是自身定位的问题,更和整个市场的变化有关。
过去十年,中国本土运动品牌集体崛起。
安踏收购斐乐、迪桑特等国际品牌,李宁靠“国潮风”翻身,特步、361°也在跑步、篮球细分领域稳扎稳打。
这些品牌既能在设计上迎合年轻人,又能通过多品牌战略覆盖高端和大众市场。
比如,安踏的主品牌主打性价比,斐乐负责时尚运动风,迪桑特专攻高端跑步和滑雪,形成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
相比之下,迪卡侬虽然有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,但在品牌调性和营销上,明显跟不上本土品牌的节奏。
更关键的是,本土品牌对“性价比”的理解比迪卡侬更深。
李宁推出的“反伍篮球鞋”,价格在300-500元之间,设计上融入国风元素,性能上也能满足专业需求,直接抢走了不少年轻用户。
而迪卡侬的同类产品,往往设计普通、配色老气,即使价格接近,也缺乏吸引力。
此外,线上渠道的变革也让迪卡侬的“线下门店优势”逐渐弱化。
过去,它的实体店体验是核心竞争力,但如今,消费者更习惯在直播间比价、在小红书看测评,甚至直接在拼多多找同款。
迪卡侬虽然也在门店里搭起直播间,但效果更多是“引流”,真正的价格战和流量争夺,它并不占便宜。
四、消费者变了,迪卡侬还没跟上
说到底,迪卡侬的问题,本质是它没跟上中国消费者的快速变化。
过去,老百姓买运动装备,追求的是“耐用、便宜、够用”。
但现在,需求变得复杂多了:
中产群体要的是“品牌+设计”,运动装备不仅是工具,更是穿搭和生活方式的象征;
年轻一代看重“个性表达”,愿意为联名款、限量款买单;
专业爱好者对性能要求更高,但价格敏感度也更强,他们更愿意在小红书、知乎上做功课,挑最合适的装备;
下沉市场虽然预算有限,但对品质的要求在提升,低价不再等于吸引力。
而迪卡侬的产品策略,似乎还在用十年前的逻辑应对今天的市场。
比如,它的产品设计依然偏保守,配色以黑白灰为主,缺乏视觉冲击力;
营销方式也停留在“功能介绍”层面,很少和年轻人玩到一起;
甚至门店布局也开始显得“老旧”,相比之下,安踏、李宁的旗舰店早就变成了“体验中心”,有试穿区、拍照打卡点,甚至还能预约运动指导。
五、未来怎么走?迪卡侬需要一场“清醒的自我革命”
对迪卡侬来说,现在的十字路口,本质上是“定位再选择”的问题:
如果坚持“大众+专业”双轨策略,就得想清楚:
怎么让专业线真正赢得硬核用户认可,而不是停留在“技术参数”上;
如何让大众线的价格更有说服力,比如进一步优化供应链,或者通过更清晰的“功能分级”让消费者觉得“贵得有道理”。
如果想重新抢占性价比高地,就得接受一个现实: 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从“价格战”转向了“价值战”。
消费者不是不愿意花钱,而是希望花的每一分钱都看得见、摸得着回报。
比如,李宁的“䨻科技”跑鞋,虽然价格上千,但通过马拉松选手的实战背书,让消费者觉得“贵得有底气”。
另外,品牌调性和营销方式也得改。
迪卡侬需要明白:
现在的消费者不是不喜欢技术,而是不喜欢“自说自话”的技术宣传。
它需要更接地气的沟通方式,比如和小红书博主合作测评,或者在直播间里直接对比竞品,用真实体验打动用户。
谁都不是天生的赢家
迪卡侬的困境,不是个例。
从耐克、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下滑,到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,整个运动消费行业都在经历一场“重新洗牌”。
曾经,国际品牌靠着品牌溢价和渠道优势横扫市场;
如今,本土品牌靠着更灵活的供应链、更懂中国消费者的设计和营销,一步步蚕食市场份额。
在这个过程中,迪卡侬如果还想继续“让运动更普及”,就得重新回答一个问题:
今天的中国消费者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运动装备?
是更低的价格?
是更酷的设计?
还是更专业的性能?
答案可能没有标准,但可以肯定的是——光靠“技术参数”和“法国品牌”这俩标签,已经不够用了。
至于“中产看不上,穷鬼穿不起”的调侃,与其说是在批评迪卡侬,不如说是在提醒它: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