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听说了没?今年8月21号,俄罗斯那边又搞了个大新闻。一架亮闪闪的苏-35S战机,在他们联合航空制造公司UAC的厂房里,终于走完了最后一道工序。
这可是俄空天军今年收到的第四批次战机,仿佛在跟全世界喊话:西方的制裁?想勒住我们的脖子?没门儿!
要知道,今年3月、5月和6月,类似的交付仪式早就悄悄上演过好几回了。表面上看,一片繁荣景象,但骨子里,这可是一场关乎生死的“供应链游击战”。
生产线上的魔幻现实
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工厂的工人们,那叫一个拼命,三班倒连轴转。硬是把一架新战机的生产周期,从过去惊人的45天,压到了极致。
年产能也跟着飙升,从以前的14架,直接猛涨到24架。但这“脉冲式交付”的背后,代价可不小。每一批次的苏-35S,配置都可能不一样。
你敢信吗?甚至能看到同一批战机上,混用着三种不同代次的雷达,这操作,简直了!高速运转的数据,掩盖不住核心部件的隐忧。
你想啊,苏-35S机身有两成都是钛合金,以前乌克兰供得好好的。现在没了,只能找哈萨克斯坦弄粗坯料。结果呢?机翼寿命直接从6000小时,咔嚓一下掉到4000小时!
更棘手的问题,藏在那些微小的芯片里。荷兰ASML的高端光刻机,那是想都别想了。俄自研的Baget-53航电计算机,良品率只有可怜的35%。
工程师们都快疯了,洗衣机、冰箱都敢拆,就为了抠里面的芯片!这画面,想想都觉得心酸又好笑。为了不让生产线停摆,俄罗斯不得不另辟蹊径。
他们通过土耳其这些中转国,想方设法搞来台积电的7纳米芯片。甚至,连法国赛峰集团生产的起落架,都得从埃及走私。一架民用的伊尔-76运输机,摇身一变,成了“零件走私专列”。
国际军火大甩卖
这些在困境中挤出来的战机,想卖出去,那也是一波三折,坎坷得很。原本给埃及空军量身定做的24架苏-35SE,2018年签了20亿美元的大合同。
结果呢,美国一挥《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》(CAATSA)的大棒,这事儿就黄了。埃及在2021年赔了违约金,无奈取消订单。
多达17架涂着沙漠迷彩的飞机,只能可怜巴巴地盖着防护罩,在共青城机场的停机坪上吃灰、晒太阳。这批“烫手山芋”的命运,可把国际军火市场搅得心神不宁。
伊朗一度被看作是最有可能的接盘侠。2023年,德黑兰高调宣布采购协议,但交易过程却充满了戏剧性。有消息说,俄罗斯想用石油抵货款,交付期还推到2027年。
这下可急坏了想换旧飞机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,今年2月突然变卦。虽然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后来又出来确认采购,但具体什么时候交货,到现在还是个谜。
最终,阿尔及利亚扮演了“接盘侠”的角色。今年4月的卫星图像显示,那些原本属于埃及的战机,已经换上了阿尔及利亚空军的涂装。
它们出现在乌姆布瓦吉空军基地,对阿尔及利亚来说,这笔交易简直太精明了。他们本来就有63架苏-30MKA,这下能省下六成的后勤成本。
更重要的是,苏-35S搭载的R-37M超远程空空导弹,能让他们对邻国摩洛哥的F-16V形成代差优势。这买卖,划算!
战场,从不撒谎
被俄军吹嘘成“没有隐身的第五代战机”的苏-35S,在乌克兰战场上,可是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。它那AL-41F1S矢量发动机,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机动性。
多次上演“落叶飘”机动,成功规避来袭的AIM-120导弹。今年,这款机型还迎来了三大升级。升级后的“雪豹-E”雷达,集成了主动干扰模块。
新整合的R-77M空空导弹,射程直接翻倍到200公里。而为苏-57研发的Kh-59MK2隐形巡航导弹,也已经适配完成。
然而,实战也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它的光环。开源情报证实,从2022年到现在,至少有7到8架苏-35S被击落。
去年5月13号,乌军的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,一天之内就干掉了包括一架苏-35在内的四架俄军飞行器,堪称经典战例。这些战损,暴露了苏-35S的致命短板。
它那无源相控阵雷达(PESA),在追踪多个目标时,太容易受干扰了。而高达5平方米的雷达反射截面(RCS),在F-35面前,简直就是黑夜里的火炬。
面对窘境,俄国工程师们拿出了颇具“俄式智慧”的解决方案。他们在机翼敷设等离子体隐身涂层,能降低三成的雷达信号。
还在驾驶舱加装红外抑制格栅,用来对抗单兵防空导弹。这些修修补补的成本,仅仅是研发一架真正隐身战机的二十分之一。
结语
苏-35S的全球之旅,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大国军工的兴衰。当阿尔及利亚的苏-35S,在利比亚上空跟美军F-22对峙时。
它那OLS-35红外系统,在72公里外率先锁定了对手,一度让外界觉得,四代半战机也能挑战隐身神话。但这终究是个特例,更多时候,它在F-35的分布式光电系统面前,还没开打,就已经被牢牢锁定了。
中国的选择,或许最有启发意义。2015年引进了24架苏-35SK之后,解放军就再也没追加订单。因为国产的歼-16,凭借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-15导弹。
在内部对抗中,早已稳占上风,更别提已经大规模列装的歼-20了。这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,真正的空中优势,不是简简单单买卖就能得到的。
如今,连沙特、埃及这些传统俄罗斯装备的老用户,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歼-10C。一个朴素的真理,变得越来越清晰。
战机可以交易,但通往天空的钥匙,永远掌握在那些坚持自力更生的国家手中。共青城工厂的焊花,无论溅落在撒哈拉的黄沙,还是南亚的平原,都无法改变这个铁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