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聚焦阿拉斯加:双普会。大胆预测第一种可能:双方都企图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到对方头上。这是否意味着难以谈拢,最终草草收 - 意昂体育
意昂体育
意昂体育

全球聚焦阿拉斯加:双普会。大胆预测第一种可能:双方都企图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到对方头上。这是否意味着难以谈拢,最终草草收

2025-08-22 15:24:28

全球聚焦阿拉斯加:双普会。大胆预测第一种可能:双方都企图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到对方头上。这是否意味着难以谈拢,最终草草收

阿拉斯加“双普会”:强权博弈下的四种终局猜想

1. 意志对决:强加立场,不欢而散

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从开场便暗藏锋芒。 特朗普带着“24小时解决乌克兰危机”的竞选承诺而来,核心诉求是迫使俄方接受“无条件停火”,并试图以解除部分制裁为诱饵,换取普京在领土问题上的让步。 然而,普京手握战场优势——俄军夏季攻势已扭转战局,乌东防线濒临崩溃。 他坚持要求美国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及顿巴斯地区的实际控制权,并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。

双方互不退让的底色,早在会晤前已暴露无遗。 特朗普放风称可能讨论“土地交换”,普京则通过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警告:若美方将会晤变成“泽连斯基的舞台”,俄方将随时取消行程。 这种高压对峙下,最可能的结果是会谈沦为“外交表演”——仅达成重启直航、简化签证等象征性协议,而乌克兰问题被刻意搁置。

2. 彻底崩盘:离席威胁与战场升级

若普京拒绝在领土问题上妥协,特朗普的“交易艺术”可能瞬间翻车。 会晤前,特朗普已公开预告“25%的谈崩概率”,并威胁一旦破裂将启动“严重后果”:包括对俄能源出口的二级制裁、加速向乌提供远程导弹。 俄方的反制更为凌厉——前线指挥官透露,若谈判失败,俄军计划在48小时内对哈尔科夫发动总攻,将战场控制线向西推进50公里,彻底切断乌军补给命脉。

更危险的连锁反应在于全球秩序。 G7国家可能因美俄单独媾和而公开谴责美国“背叛盟友”,欧盟则已秘密起草“永久防务基金”方案,准备脱离北约框架自建军队。 这场崩盘或将加速战后国际规则体系的瓦解,让世界退回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。

3. 有条件妥协:美俄交易,乌克兰买单

尽管可能性较低(约25%),但若双方各退一步,可能达成一份“血腥交易”。 美方方案被曝涉及“顿巴斯换哈尔科夫”——即乌克兰默认俄对顿涅茨克、卢甘斯克的主权,换取俄军撤出哈尔科夫州及扎波罗热核电站。 作为补偿,特朗普承诺向乌提供“以色列式安全保障”,但要求基辅放弃加入北约,成为永久中立国。

这一交易本质是美俄瓜分势力范围:俄罗斯获得战略缓冲区,美国摆脱战争泥潭。 然而代价将由乌克兰承担:泽连斯基若接受,将被国内视为“卖国贼”;若拒绝,美国可能断绝对乌军援,乌军恐在三个月内全面溃败。 更残酷的是,欧洲在此交易中毫无话语权——马克龙与斯塔默的紧急视频会议未能改变特朗普的意志,暴露出大西洋同盟的裂痕。

4. 东大变量:缺位的主角,缺席的共识

无论美俄如何博弈,一个关键角色始终隐于幕后:中国。 普京在飞往阿拉斯加前专程致电北京,重申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不受任何影响”;而中国外交部回应“乐见美俄对话”,却强调“解决方案需兼顾各方合理关切”——暗指美俄无权单方面决定乌克兰命运。

中国的缺席恰恰凸显其不可替代性。 经济上,俄罗斯依赖对华能源出口缓解制裁压力:2025年上半年中俄原油贸易量逆势增长12%,人民币结算占比达92%。 军事上,俄方曾向美方提议“由中国军队驻守乌克兰停火区”,因西方无法信任俄军,而俄方也只接受“非西方势力”的维和力量。

特朗普团队一度幻想复制“尼克松联华制苏”战略,试图拉拢俄罗斯制衡中国。 但普京在闭门会谈中明确拒绝成为“美国棋子”,并强调“俄中关系基于平等互利,不针对第三方”。 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试探性提出“合作开发北极以替代中国投资”时,俄外长拉夫罗夫直接回绝:“北极项目需尊重现有伙伴关系”。

终局启示:没有赢家的博弈

阿拉斯加会晤的结局,印证了21世纪强权政治的悖论:即使两个最强势的领导人相遇,也无法凭意志重塑现实。 特朗普未能兑现“速胜和平”,普京亦未打破外交孤立;泽连斯基在基辅彻夜等待“电话通知”,欧洲领导人焦虑刷新着记者会直播;而中国,则以静默的姿态成为无形赢家——当美俄因互相牵制耗尽筹码时,北京正与沙特、伊朗推进海湾安全协议,在金砖框架内扩容“去美元化”阵营。

这场峰会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旧秩序的裂痕:美国无法单极主导,俄罗斯难以武力称霸,欧洲丧失战略自主,而小国只能在强权夹缝中挣扎。 唯一清晰的共识或许是:在阿拉斯加寒风中,一个更混乱、更不可预测的多极世界,正加速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