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二岁的我,依旧每天中午和晚上准时来上一盅白酒。
这事儿,说出来不稀罕,但背后却藏着四十年风雨兼程的故事。
别想什么高大上的名酒,也不是洋气瓶装货,镇上供销社那散装高粱酒,一瓶玻璃罐子,盖子上贴个手写“5块钱”的价签,那画面简直像老电影里走出来的一样。
说起来,这“打五块钱”可成了家规。
我每回让孙子去买,叮嘱他:“就给爷爷打五块钱那份儿。”
结果小崽子总偷偷多掏两块,说是涨价了。
我瞪他一眼,他倒乐得跟中了彩票似的。
心底那个窝火转瞬化作暖流——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,但这点“小秘密”,就像生活丢过来的糖果,让人忍俊不禁,更觉得自己没被遗忘。
喝白酒这习惯,其实是从当生产队长开始的。
记得四十岁那会儿,我天天带人下地干活,从早忙到晚累成狗。
有天半夜烧起来,我老婆翻箱倒柜找出半瓶白酒兑热水给我擦身,还硬塞嘴巴两口,“发汗退烧!”
她信誓旦旦。
我内心嘀咕:啥玩意?
谁信啊!
但第二天醒来居然真降温了。
从此,中午解乏一杯,晚上助眠一盅,就成了我的秘密武器,比市面上的保健品靠谱多了。
现如今粮票早扔垃圾桶,可供销社角落里的散装高粱还在坚挺。
不管老板换了一茬又一茬,从老王头到他的儿子小老王,好似演绎着无声接力赛。
第一次见新老板,小老王根本没认出我是常客,当他说最低也要十块,我差点以为碰上抢劫。
但后来才知道,这是他们怕我们这些老人吃不消故意喊高价,用一种奇怪的人情味把市场压力包裹住。
这世道,不比足球场战术变化少,人情反而更微妙细腻。
科学界对适量饮用白酒到底有没有好处吵得不可开交。
一边说促进血液循环,一边敲警钟伤肝免疫系统。
在这种摇摆之间,我选相信自己的身体胜过那些冷冰冰的数据。
三十多年下来,不吹牛,我精神头甩不少年轻人几条街。
他们讲究健康生活,却没人告诉他们疲惫灵魂需要啥良药。
当然,这话绝非鼓励大家照搬,只是提醒你活法千万种,总要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节奏和方法。
前阵感冒嗓门哑得厉害,孙子急坏了,上来就是训斥:“爷爷别乱喝,对喉咙不好!”
偷摸啜了一口之后,那咳嗽竟轻松不少。
他乐开花,把我戏称“顽童”,扬言以后守护我的“小秘密”。
哈!
生活智慧哪能全靠教科书,我们这一辈子的经验都是一点点拼凑的小宝藏,不经意间救命疗愈呢!
配套美食也有学问,中午搭炸花生米或豆腐乳;晚上若孙子回家,还会炒金黄鸡蛋拌饭,再浇上一勺浓烈小酌,那滋味简直欲罢不能。
当代年轻人大多奔波速食快餐,好像忘慢慢享受家的味道背后的深沉情感。
他们追求效率便利,却忽略了一盅清冽如何凝聚亲情、抵御孤独。
有时候看他们忙碌如高速数据模型,却丢失的不只是时间,还有生命该有韵味与色彩。
别误会,我可不是提倡随便喝,更不会粉饰辛酸苦辣。
从某层面讲,每日举起这泛黄瓷盅里的不仅仅是粮食酿造出的香醇,更是一部乡村史诗,是夹杂汗水泪痕的大时代缩影。
一代代人在这里奋战经济转型期,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双手播撒希望。
这散装高粱仿佛一本无字天书,把默默奉献、不曾登台亮相的英雄故事娓娓诉说,让人为之动容。
而这样的历史积淀远比网络热搜真实且触动心弦太多倍。
社会飞速发展,高楼林立,大数据人工智能满天飞,但真正抓住人的内核、触及灵魂的大概只剩下一些朴素无华、不加雕琢的小事,比如这一壶陈年的乡土风味。
当我们的目光越陷屏幕数字,会发现它们替代不了人与人间纯净真诚。
有趣的是体育圈也频现类似景象,比如NBA詹姆斯最近因私生活刷爆新闻,被网友调侃“篮板球捡漏专家”,舆论焦点偏离竞技,只顾扒八卦。
“网友嘛,就爱拿放大镜挑芝麻,看自家西瓜滚路边直接视若无睹。”
现代社会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价值观——重归初心,看清楚啥才是真正重要?
人生如果算竞技场,那么每日必备的一小杯,就是撑着疲惫躯壳继续往前冲的不灭底牌,它提醒跌进泥潭时莫慌,因为成年人的世界,没有救世主,全靠自己拼搏努力。
不难理解为何即使价格蹭蹭上涨,小老王偶尔收多两元银两,也是城镇经济压力逼不得已。
如果换个角度想,这是新时代供需关系微妙调整,是传统文化撞击现代商业产生的新生态,而我们这些经历者,则穿梭其中既参与又旁观,用行动诠释“不忘初心”。
未来呢?
我常幻想,要是哪天生命终章,在另一个世界还能遇见已逝爱妻,我们一定举杯共饮,把错过的话统统补回来。
“想你”两个字挂嘴边容易,可陪彼此走完七十二载寒暑轮回才懂相守真谛。
不知未来是否允许这样的仪式延续,但愿牵挂永不消逝,即便只有滴泪、一缕余香作为纪念,也够珍贵至极。
零下二十二度寒风呼啸,你有没有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港湾?
哪怕形式千变万化,只要那里藏匿的是无法夺走的人间烟火气息,就是幸福密码独特模样。
你呢,有没有那么一壶属于你的陈年家乡味道,在平凡日复一日里闪耀光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