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姨,你看,我找到我姥爷了!”
视频电话那头,是远在聊城的表姨,而这边,毕清华的镜头正对着一座崭新的墓碑,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激动和哽咽。
就在几小时前,济南英雄山上,40位寻亲成功的济南战役无名烈士,终于有了刻着自己名字的丰碑。张洪春,就是其中之一。
仪式结束,他的两个女儿,88岁的张恩英和81岁的张恩芹,在家人的搀扶下,赶到了父亲真正的安息地——历城革命烈士陵园。
带来的文登酒、大馍馍、月饼、石榴,一样样摆在墓前。突然,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扑通一声,就这么直直地跪了下去。
77年了,这个动作,她们在梦里演练了无数遍。
“爸,我们来看你了!”一声呼喊,撕心裂肺,积攒了三代人、77年的思念,在这一刻彻底决堤。
她们的人生,仿佛被生生撕裂成了两半。一半是77年前,那个有父亲在的、完整的家;另一半,是77年来,漫长到几乎绝望的寻找和等待。
当年的张洪春,是家里的独苗。爷爷奶奶说什么也舍不得他去当兵。可他怎么说?张恩英老人一边抹着泪,一边重复着父亲当年那句话:“我是民兵连长,这个头,我必须得带!”
就是这么一句硬邦邦的话,成了父亲留给她们最后的印象。
他走了,奔赴的是一场决定华东战局的硬仗——济南战役。这场战役,被誉为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“第一枪”,口号喊得震天响:“打下济南府,活捉王耀武!”无数像张洪春一样的战士,用血肉之躯,去啃这块最硬的骨头。
家里人只知道,父亲牺牲在了济南的巷战里。
巷战,巷战是什么?那是战争里最残酷的绞肉机。每一条街道,每一栋房屋,甚至每一扇窗户背后,都可能喷出死亡的火舌。战士们逐屋争夺,寸土寸血。张洪春,就这样倒在了黎明之前。
可济南那么大,一座没有名字的孤坟,要去哪里找?
这个问题,成了一家人心头压了77年的一块巨石。爷爷奶奶到临终前,嘴里还念叨着儿子的名字,眼睛望着济南的方向。父亲的墓地,成了家族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。
这些年,不是没找过。生活在聊城的外甥和外甥女,专门来济南寻过,像大海捞针,一次次希望,一次次失望。时间越久,希望就越渺茫,找到父亲,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谁能想到,奇迹,真的发生了。
这背后,是一场国家级的努力。近年来,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发起了“为烈士寻亲”的专项行动,利用现代技术,比如DNA比对、大数据分析,再结合地方档案的梳理和志愿者们地毯式的走访,让无数沉睡的英魂,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消息。这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在寻找,而是一个国家在寻找,在兑现它“绝不忘记”的承诺。
张洪春烈士的信息,就是这样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,被一点点拼凑、核对,最终确认。
当那通电话打到张家时,全家人都懵了。77年,久到仿佛一个世纪,久到寻找本身已经成了一种习惯,当终点突然出现时,他们一时间竟不知所措,随后便是狂喜和泪水。
陵园里,风吹过松柏,发出呜呜的声响,像是在回应两位老人的哭诉。
“爸,家里都好,您放心吧……”
她们絮絮叨叨地说着家常,仿佛父亲从未离开,只是出了一趟远门,今天终于回来了。
临走前,外孙女毕清华拿出一个空瓶子,俯下身,小心翼翼地从姥爷的墓碑边,装了满满一瓶泥土。
这抔土,不一样。
它浸染过英雄的鲜血,也承载着77年的思念和等待。
“等我带回去,放在我姥姥的墓地边。”毕清华的眼睛红红的,“告诉她,我姥爷找到了。你们,终于能团聚了!”
生前,他们是聚少离多的革命夫妻;死后,他们是分隔两地、无法相守的孤魂。如今,这抔来自丈夫安息地的泥土,将是妻子77年来收到的,最珍贵的礼物。
山河已无恙,英雄魂归来。这场跨越了77年的重逢,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圆满,更是对那段烽火岁月里所有牺牲的,最深切的告慰。他们带头冲锋,是为了我们不必再面对炮火;我们努力寻找,是为了告诉他们:这盛世,如你所愿,而你们,我们从未忘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