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13号大半夜,以色列出动了200多架战斗机,突然袭击了伊朗。他们的F-35I隐形战斗机就像没人能瞧见的影子,轻轻松松穿过了伊朗的防空网。五次轰炸下来,德黑兰、纳坦兹这些地方的好多目标都被炸了。伊朗的革命卫队总部直接被炸成了平地,总参谋长穆罕默德·巴盖里等20个军方大佬也被定点清除,纳坦兹核设施的铀浓缩设备也全给毁了。波斯高原上空防空警报响个不停,伊朗跑到联合国去告状,结果没人理。这时候,国际社会要么不吭声,要么就只看几个国家在行动。德黑兰在战火里头算是看清了,那些以前签的盟约,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,啥用都没有。反倒是以前没太当回事的邻居,这时候给送来了重要的情报。
【一、虚幻的承诺:印度在上合舞台的“外交魔术”】
2019年的时候,伊朗和印度一起签了个《恰巴哈尔港合作协定》。印度总理莫迪说要拿5亿美元来建这个很重要的港口,还说要让它变成对付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一个重要地方。那时候的伊朗总统鲁哈尼也大力夸奖这个协定,说它是“亚洲新规矩的基础”。从那以后,两国的军方代表经常你来我往,还有消息说他们要搞个情报一起用的机制呢。
挺逗的是,就在空袭发生前的一个月,印度跟以色列刚签了个大单子,买了29亿美元的“巴拉克-8”防空导弹。更让伊朗心里不是滋味的是,他们那边的石油因为制裁卖不出去,可印度呢,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一下子翻了12倍,给伊朗的份额愣是减到了总量的3%都不到。这种做法,简直就是签约时好得跟亲兄弟似的,一到关键时刻就玩失踪,把“全天候伙伴”那套假话给彻底戳穿了。
【二、患难见真章:巴基斯坦的雪中送炭】
跟印度那边儿完全相反,巴基斯坦这个伊朗以前看作“逊尼派死对头”的国家,这回站了出来。到了2024年1月份,伊朗跑到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去打击武装分子,结果巴基斯坦不干了,直接反击空袭。两边儿一生气,还把大使都给召回了。那时候,伊朗的革命卫队头头儿还放出狠话,说要让伊斯兰堡好看。
但是,就在以色列导弹袭击那会儿,巴基斯坦的情报机构ISI给德黑兰递上了120个摩萨德在中东的情报站点位置,连特拉维夫那些重要地方的具体坐标都包括了。他们还在扎黑丹搞了个联合指挥中心,一起盯着以色列军队的动静,分析防空上的漏洞。更让人吃惊的是,伊斯兰堡那边默认让革命卫队通过俾路支的边境去运武器,网上都传开了,说是有“枭龙战机在给运输车队保驾护航”的视频。
这种援助背后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。1965年那会儿,印巴之间打响了第二次战争,伊朗的巴列维王朝不顾美国的反对,给巴基斯坦送去了2亿美元的石油和军火,还让自己的领空开放,让中国的援助部队能顺利过去。那时候,德黑兰的电台天天用乌尔都语喊话:“真主保佑咱们的巴基斯坦兄弟!”六十年过去了,这事儿又翻出来了。巴基斯坦的总理夏巴兹·谢里夫在国民议会上发话:“谁要是敢炸伊朗,那就是往巴基斯坦的心窝子上捅刀子!”
【三、战略迷思:伊朗对西方幻想的惨痛代价】
伊朗现在面临的难题,说白了就是它自己长期以来战略不定的结果。想当年,2015年核协议一签,鲁哈尼政府就把六成外汇存到了欧洲银行,还暂停了跟中国那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谈判,转头就去买了空客飞机和西门子的医疗设备。就算到了2018年,特朗普把协议给撕了,德黑兰还是不死心,悄悄通过阿曼那条线跟白宫搭上话,把本来要从俄罗斯买S-400防空系统的事儿给搁一边了。
这种妄想惹出了大麻烦。到了2025年那次空袭,伊朗的主力防空武器巴瓦尔-373,就是那个仿照俄制S-300做的系统,对F-35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一下子从250公里掉到了50公里。它的老雷达还有个问题,就是探测不到千米以下的目标,有盲区。摩萨德呢,就趁虚而入,用了欧洲公司偷偷给的后门软件,溜进了伊朗防空网络的系统里。
直到战争爆发,伊朗才切实面对现实。2025年1月份,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跑到莫斯科,签了个《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协议》。协议里说了,要是哪一方被打了,另一方绝对不能帮打人的那个。到了6月9号,俄罗斯驻伊朗的大使杰多夫宣布,他们两家要搞个自己的支付系统,以后95%以上的交易都能直接用本国的钱来算,而且还说要快点给伊朗送“博尔曼斯克”电子战系统。俄罗斯的军队头头格拉西莫夫也亲自跑到伊斯法罕去,帮忙重建防空指挥系统。
【地缘政治的清醒剂】
德黑兰的大街上,战火还没完全散去,新上任的革命卫队头儿穆罕默德·帕克普尔,在头一回跟大家伙儿见面说话时,提到了哈梅内伊说过的话:“以前咱们傻,把镀金的玩意儿当成了真金子,现在经过战火和血泪的考验,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哥们儿。”这时候,巴基斯坦的医疗队开着救护车,在废墟里来回跑,俄罗斯的电子战部队呢,也在设拉子架起了雷达。伊朗人这才明白过来,谁只是路过,谁才是真心留下来的。
这次风波撕下了外交面纱,露出了真实的一面:印度在联合国会议中途走人,而巴基斯坦在情报部门死守阵地;西方国家默许以色列的行动,中俄则在安理会上据理反驳,这些场景都成了活生生的战略课。就像伊朗有位学者在《德黑兰时报》上说的那样:“导弹飞过来的时候,纸上谈兵的承诺哪比得上肩扛防空导弹来得实在。”
历史老是在循环往复,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懂得吸取教训。就拿伊朗来说,这次的灾难说不定能成为一个打破幻想的好机会——真正的朋友不是那些在签约仪式上喝酒庆祝的人,而是在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