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长沙会战(1939年9月—10月)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关键战役,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约24万兵力,依托湘北、赣北、鄂南的复杂地形,以“后退决战”战术成功挫败日军10万兵力的三路合围。此役参战的18个军及其军长信息如下(按军序排列):
1. 第四军(粤系):军长欧震,下辖第59师(张德能)、第90师(陈荣机)、第102师(柏辉章)。该军作为战区预备队,参与反攻阶段作战。
2. 第八军(中央军):军长李玉堂,辖第3师(赵锡田)、预备第2师(后为第197师,丁炳权)。在鄂南战场驰援第20军,阻断日军第33师团与湘北日军会合。
3. 第二十军(川军):军长杨汉域,辖第133师(夏炯)、第134师(杨干才)。于鄂南通城方向阻击日军第33师团,死守福石岭防线,粉碎日军夹击湘北的计划。
4. 第三十二军(晋绥系):军长宋肯堂,辖第139师(李兆瑛)、第141师(唐永良)。在赣北高安地区与日军反复争夺,曾失守后反攻收复高安,阻滞日军第106师团西进。
5. 第三十七军(中央军):军长陈沛,辖第60师(梁仲江)、第95师(罗奇)。防守湘北汨罗江南岸,于营田登陆战中顽强抵抗日军上村支队。
6. 第四十九军(东北军):军长刘多荃,辖第105师(王铁汉)、预备第9师(张言传)。隶属赣北第19集团军,参与高安周边阻击战。
7. 第五十二军(中央军):军长张耀明,辖第2师(赵公武)、第25师(张汉初)、第195师(覃异之)。作为湘北新墙河一线主力,血战日军第6师团,为战区主力后撤争取时间。
8. 第五十三军(东北军):军长周福成,辖第116师(赵绍宗)、第130师(朱鸿勋)。配属第6战区,支援赣北作战,牵制日军侧翼。
9. 第五十四军(中央军):军长陈烈,辖第14师(阙汉骞)、第50师(张琼)、新编第23师(盛逢尧)。协同第53军于赣北阻敌,保障主战场右翼安全。
10. 第五十八军(滇军):军长孙渡,辖新编第10师(刘正富)、新编第11师(鲁道源)。隶属第1集团军,在赣北会埠、甘坊一带与日军第106师团激战。
11. 第六十军(滇军):军长安恩溥,辖第183师(李文彬)、第184师(万保邦)。于赣北祥符观至会埠防线首战日军,后参与包围甘坊之敌。
12. 第七十军(湘军):军长李觉,辖第19师(唐伯寅)、第107师(段珩)。在湘北归义反击上村支队,收复失地。
13. *七十二军(川军):军长由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兼任,辖新编第14师(陈良基)、新编第15师(傅翼)。防守赣西修水方向,配合围堵日军第106师团。
14. 第七十三军(湘军):军长彭位仁,辖第15师(汪之斌)、第77师(柳际明)。于鄂南协同川军作战,侧击日军第33师团。
15. 第七十四军(中央军):军长王耀武,辖第51师(李天霞)、第57师(施中诚)、第58师(陈式正)。作为战区精锐预备队,驰援赣北高安,并在上富、甘坊重创日军。
16. 第七十八军(川军):军长夏首勋,辖新编第13师(刘若弼)、新编第16师(吴守权)。隶属第30集团军,于修水地区阻敌西进。
17. 第七十九军(中央军):军长夏楚中,辖第82师(罗启疆)、第98师(王甲本)、第140师(李棠)。在鄂南麦市、桃树港节节阻击日军第33师团,断其后路。
18. 第八十七军(中央军):军长周祥初,辖第43师(金德洋)、第198师(王育瑛)。配属第6战区,协防赣北。
这些部队分属中央军、滇军、川军、湘军、东北军等多派系,在薛岳统一指挥下依托纵深防御与灵活反击,使日军虽占部分城镇却未能实现围歼主力的目标,最终被迫撤退。此役毙伤日军2万余人,提振了全国抗战信心,暴露日军兵力不足的弱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