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刚开年,酒店圈的对立气氛几乎写在每个人的脸上,倒闭消息一波接一波,朋友圈、行业群、财经新闻里都在刷屏,竞争比谁都惨烈。
全季酒店突然成了舆论焦点,网上爆出住客在房间里发现八瓶水,评论区一片“i人救星”的声音,气氛就像一场行业地震,谁也没料到这波操作能引发如此热议。
2025年第一季度,华住集团交出54亿元营收单子,旗下全季酒店业务一口气冲到225亿元,同比涨幅14.3%,对比同期高端酒店的“生意难做”哀叹,这场胜利让外界都在琢磨背后的原因。
说起来,酒店免费水这点事,多少年都没变过,几乎所有酒店都铁打的两瓶水,没人真在意过住客喝不喝得够,甚至有些客人连去前台开口都觉得尴尬。
全季突然在每个房间放八瓶水,现场感十足,客人都觉得“赚大了”,更有意思的是,华住和农夫山泉、乐百世谈妥采购价,把每瓶水压到三毛钱,这成本一算只要2.4元,几乎没增加什么负担。
有住客算账,说每顿饭喝两瓶,剩下还能带走两瓶,关键是客人都觉得贴心,主动在社交平台晒图发帖,直接给全季带来巨大流量,这种“神仙操作”成了全季口碑的底层逻辑。
2025年酒店业为了搏出位,什么智能马桶、戴森吹风机、高端洗护用品都上了,住客觉得这些其实都算在房价里,本质上没啥新意,反倒是全季抓住了水这种低成本、容易被忽略的需求。
全季的做法看似简单,实则击中了行业痛点,其他酒店都在卷硬件和价格,结果反而忽略了最基础的客户体验,这种对比,直接把行业的矛盾放大到了极致。
说到全季,绕不开季琦这号人物,江苏人,交大毕业后跑去美国,1999年和范敏、沈南鹏、梁建章一起干了携程,后来还创办如家酒店,经历过合伙人逼宫出局,2005年又创办汉庭,一路摸爬滚打,行业经验拉满。
2010年,季琦看准国内中端市场空白,创办全季酒店,2014年门店过百,到2018年突破500家,2025年开年就已经全国2000家,集团营收239亿元,同比涨幅9.2%,这样的扩张速度,在行业里绝对是现象级。
全季的“人性化”经营理念不是说说而已,2012年,季琦提出酒店wifi免费,行业一片哗然,自助入住、免押退房、细化洗衣服务,每一步都精准踩到打工人痛点,让住客潜移默化地对品牌产生依赖感。
你说酒店洗衣?高端酒店还得加钱,全季直接免费,LG洗衣机、四种分类除菌洗衣液、挂烫机、衣物袋全配齐,住客一边休息一边等衣服烘干,体验过一次,下次还想来。
更有意思的是,全季大堂还给深夜两点赶路的客人提供临时落脚点,给外卖小哥温水,给打工人安静的工作空间,这种细节服务,在中端酒店圈简直是标杆。
全季靠中端价格做到高端服务,住客用脚投票,社交平台上自发转发好评,华住会会员已经接近2.8亿,70%住客是会员,这种黏性和复购率,是其他酒店很难比的。
对比来看,2025年酒店行业整体遇冷,光是中高端酒店,年底停业数超过1000家,华住却逆势增长,2025年一季度营收53.95亿,几乎是锦江酒店的两倍,对手们的压力肉眼可见。
全季的成功不是偶然,背后是对细节的极致把控,对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,行业卷得再厉害,有些东西始终没被替代,比如住客的真实感受和口碑传播。
有意思的是,行业里不少酒店还在抱怨经济大环境差,客流下滑,反复推高端服务、搞会员体系、砸广告,却忽略了最核心的客户体验,这种经营思路的分化,让行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。
全季这波“出其不意”的大方送水,看着像亏本买卖,实际上赚的是人心红利,成本微乎其微,回报却是品牌声量和住客复购,互联网时代,流量就是生意命脉。
有些人说,全季的成功靠的是运气,靠的是大环境,其实细看每一个决策和动作,背后都是深思熟虑,是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拿捏,行业里卷来卷去,最后拼的还是谁更懂客户。
现在大家看全季一夜爆火,觉得轻松,其实背后每一步的试错和打磨都走得很艰难,季琦当年被合伙人踢出董事会的那个晚上,恐怕没人会想到今天全季能有这样的规模和影响力。
行业洗牌还远没结束,2025年才刚刚过去一季度,停业潮可能还会继续,中高端市场谁能活下来、谁能突围,仍然是未知数,流量、口碑、用户体验,都是接下来几个月的关键。
全季给行业做了个示范,极致服务、极致细节、极致效率,才有可能在寒冬中活下去,这一切都写在2025年春天的行业账本里。
大家都在等,谁会成为下一个“全季”,又会有多少酒店倒在黎明前的长夜里,留下一地野心和遗憾。
故事还没讲完,时间还在继续,下一场“水战”会不会更猛,谁都说不准,行业的剧本,从来没有最终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