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陶宛的面包价格涨了66%,这个数据像个巴掌,响亮地打在了每个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脸上。可就在这种时候,他们新上任的女总理鲁吉涅内,一个只有8个月行政经验的政客,却高调地向中国喊话,要求恢复两国外交关系。这番操作,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拿错了剧本。
时间倒回几年,中立关系还不是这般光景。从1991年建交起,双方一直和和气气,生意做得顺风顺水。立陶宛的青贮饲草、小麦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,野生海产也找到了广阔的市场。中国资本和市场的进入,实实在在地为立陶宛的经济添砖加瓦。那时的日子,平淡却安稳。
一切的转折点,发生在2021年。立陶宛突然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的“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”。这可不是小事,要知道,即便是美国,台湾设立的机构也叫“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”,小心翼翼地规避着那条红线。立陶宛这个举动,无异于直接在中国的底线上跳舞,后果可想而知。
中国的反应迅速且决绝。外交关系直接降为代办级,这在外交史上都算罕见。这既是警告,也算是给对方留了最后一点体面,一个悬崖勒马的机会。
但立陶宛似乎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。中方念及旧情给的机会,他们没接。最终,大使被召回,贸易合作的大门一扇扇关闭。立陶宛的商品进不了中国,中国的企业也停止了与立陶宛的商业往来。两国关系,瞬间冰封。
这笔“亏本买卖”,立陶宛到底图什么?背后其实就两件事:钱和“前途”。
钱很简单,来自对岸。蔡英文当局当时开出了650万欧元的订单,后来又加码到1400万欧元。为了这点“真金白银”,立陶宛不惜赌上与一个大国几十年的邦交。
而所谓的“前途”,则是在北约这个圈子里找存在感。立陶宛国土面积不大,在北约里一直是个边缘角色,没什么话语权。想在欧洲立足,就得抱紧美国的大腿。欧洲那些老牌强国,比如英法德,面对美国的要求还敢博弈一下,但立陶宛没有这个资本。美国想做又不好亲自下场的事,就推给这些急于表现的“急先锋”。
比如,特朗普曾想施压中国,要求北约盟友对华加征关税。结果呢?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,和中国打贸易战对自己没好处,于是集体沉默,冷处理了事。只有立陶宛这样的国家,才会觉得这是个表现的机会,甘当美国的马前卒,希望能换来更多的“保护”和“支持”。
他们甚至还打肿脸充胖子,在俄乌冲突期间凑了1000万欧元去援助乌克兰。可幻想中的美国支持没等来,等来的是国内飞涨的物价。欧盟统计局的数据不会说谎,面包价格66%的涨幅,让普通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。国内要求恢复对华贸易的声音,也越来越响。
更糟糕的是,这种影响是会传导的。立陶宛生产的一些汽车零件,供应给欧洲其他国家的车企。当这些车企生产的整车想要出口到中国时,因为包含了“立陶宛制造”的部件而受阻。一来二去,谁还敢大量采购立陶宛的零件?这下,立陶宛不仅直接贸易的路被堵死,间接贸易的链条也开始断裂,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就是在这样内外交困的背景下,鲁吉涅内登上了总理宝座。她上任后的种种言行,特别是提升国内军费的举动,似乎都在表明,她的行动逻辑将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。
所以,她那番让人难以置信的“逼中国复交”的言论,或许并不是出于无知,而是一种精心算计的表演。对立陶宛而言,这究竟是一场翻本的豪赌,还是一出无人喝彩的闹剧,可能他们自己都还没想明白。而对我们来说,需要小心的,从来不是那个在台前叫嚣的人,而是她身后那只牵着线的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