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能源合作突生变数!税收优惠三年内没戏,千亿管道项目应该去哪? - 意昂体育
意昂体育
意昂体育

三国能源合作突生变数!税收优惠三年内没戏,千亿管道项目应该去哪?

2025-10-07 21:54:02

三国能源合作突生变数!税收优惠三年内没戏,千亿管道项目应该去哪?

俄罗斯财政部一副部长近日的表态,给刚刚签署的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泼了一盆冷水,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能源合作再度迷雾重重。

九月初,普京专程访华,三国代表在镜头前郑重签署了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管道项目的合作备忘录。 普京当时向中方保证,天然气价格“绝对公道”,肯定比卖给欧洲的便宜。

仅仅数日后,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就公开表示:未来三年内,政府无法为该项目提供税收优惠。

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阿列克谢·萨扎诺夫明确表示,未来三年不具备对该项目提供税收优惠的预算可行性。 这一表态直接反映了俄罗斯面临的财政困境。

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更是让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。 根据预算文件分析,2025年俄罗斯联邦预算中,国防和国家安全支出占比预计超过40%,这大幅压缩了其他类别支出的空间。

政府还需要维持养老金、医疗、教育等民生支出,以确保社会稳定。 在这种情况下,给大型能源项目提供税收优惠成了“奢侈”的想法。

俄罗斯财政部和经济顾问团队算了笔账,发现税收减免政策效果不太理想。 他们原本希望通过减免税收来鼓励消费和投资,同时塑造“政府贴心惠民”的形象。

结果计划中的情况没有出现,国家财政收入反而受了影响,甚至“违背了税收最基本的功能”保障财政收入、充实国库。

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(Gazprom)作为项目主要承担方,其财务状况不容乐观。 2023年,该公司创下70亿美元巨额亏损,这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赤字。

虽然2024年整体勉强盈利,但核心天然气板块仍在亏损,仅靠其他业务投资才实现账面平衡。 截至2025年6月,其现金储备仅剩5373亿卢布(约合470亿元人民币),较2022年初缩水逾七成。

俄乌冲突后,欧洲市场供应渠道接连中断:北溪管道遭破坏后无法修复;途经乌克兰的输气线路于2024年底合约到期后停止供气;土耳其溪管道也多次遭遇袭击。

这些变故导致Gazprom在2024年亏损高达128.9亿美元,仅上半年就净亏1.31亿美元。 为应对危机,公司不得不变卖资产进行重组,并将年度投资预算削减7%至140亿美元。

价格分歧一直是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项目推进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难题。 中国方面坚持认为,每千立方米的天然气价格不应超过130美元,而俄罗斯的报价则高达265美元以上。

尽管普京承诺将低于欧洲价格,但340美元左右的实际报价,仍然远超出了中方可接受的心理预期。

中国还明确要求俄罗斯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总消费量中的占比不超过20%,以避免能源来源的过度集中。

在支付方式上,俄罗斯希望凭借垄断地位索要高预付和长期配额绑定,而中国坚持灵活性定价机制和市场公允性相参照。

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管道首次采用人民币和卢布各占50%的本币结算模式,彻底摆脱对美元依赖,开创欧亚能源交易新范式。

这一机制有效削弱了美国通过美元体系实施“长臂管辖”的能力,也为中俄蒙乃至更广泛的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构建起更加稳健、自主的金融协作框架。

对于中国来说,这个项目当然重要,但并不是唯一的选项。 中国天然气进口结构已高度多元化:中亚天然气通过三条管道输入;海运LNG来自卡塔尔、澳大利亚、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多个来源。

加上国内页岩气、煤层气的持续开发,2024年中国天然气自给率已超过53%。 因此,即便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短期内受阻,也不会对居民供暖或工业用气构成实质威胁。

从长远看,这条管道是中国优化能源进口结构的重要一环。 一旦建成,它将大幅降低我国对高风险海上天然气进口通道的依赖,显著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与自主韧性。

目前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仍高度依赖海上运输,大多数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与南海航线,因而常年面临海盗袭扰、海况波动等多重风险。

该国每年可从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中获得15亿至20亿美元的过境费用,这笔收入预计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8%左右,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报告,蒙古外债总额已突破300亿美元,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203亿美元,债务率高达147%,人均负债近1万美元。

蒙古国政府对这个项目的态度曾经反复。 2024年,蒙古政府突然将该项目从国家发展规划中移除,引发“冷处理”猜测。

这背后是多重现实顾虑:中俄天然气谈判中的关键参数仍有待敲定;蒙古尤其警惕西方可能实施的二级制裁;该国国内分析强烈警示需防范“乌克兰式”的过境国风险。

现在项目遇到波折,蒙古国的心情可能比谁都急。 毕竟,画在纸上的大饼再香,也不如到手的真金白银实在。

在备忘录签署后,俄方迅速抛出了一个“备用线路”的方案,强调可以绕过蒙古国直接连接中国。 尽管该方案需要穿越复杂的地貌和活跃的地震带,技术难度较大,但其政治风险相对较低。

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达成协议,决定利用现有中亚管道网络向中国输气。 这一变化削弱了蒙古作为能源通道的不可替代性,令其预期中的过境费收入和基建升级计划面临落空的风险。

分析人士认为,俄罗斯此举一方面是对蒙古国施加压力,另一方面也是在向中国展示其解决问题的诚意和灵活性。

欧洲市场的急剧萎缩,是俄罗斯迫切寻求“东转”的根本驱动力。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俄罗斯对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出口量从2019年的1770亿立方米骤降至不足300亿立方米。

加之欧盟计划在2027年前全面停用俄罗斯能源,这迫使克里姆林宫必须为其巨大的天然气出口量寻找新的主要买家。

面对财政支持缺位,俄罗斯正在寻求其他融资渠道。 普京在参加上合峰会期间,基于为全球南方国家建立金融基础设施,建议上合成员国联合发行债券。

日前,中国评级机构给了俄气公司3A评级,在金融市场上,这意味着“风险最低、信誉最好”。 对俄气公司来说,这就等于开了一张“绿色通行证”:有了3A评级,它就可以更容易在中国债券市场融资,成本也相对低一些。

9月8日,俄罗斯财政部发布声明,意在俄罗斯发行用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,通过“存管桥”的办法,让中方投资者能直接投资俄罗斯,从而增加俄罗斯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。

如此一来,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资金就可能有着落了。等于是中国的投资者们,通过买债券,先把人民币借给俄气公司,后者用这笔钱去建设天然气管道。

但最终能否落地完全取决于中方审批和风险评估。 美国、欧盟的二级制裁随时可能波及到中方投资者,这是一个不得不谨慎对待的问题。

俄气公司账面上的数字惨不忍睹,连续三年亏损,2024年一季度报告亏损超过40亿美元。 欧洲市场基本上丢了,北溪管道被炸,出口量断崖式下跌。

这条管道如果建成,每年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帮助俄罗斯填补欧洲市场缺口。但现在,俄罗斯人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:向东看的战略转型,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