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,有个京剧新秀在北京吉祥剧院一场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观看过她的京剧表演,不仅给予了高度评价,梅兰芳还赞她为“后起之秀”。
她就是齐淑芳。
可当年齐淑芳带着团队去美国演出,本来是场盛大的文化交流,结果却集体滞留在了国外!这其中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坎坷呢?
齐淑芳来自一个戏曲传统深厚的家庭,家里几辈子都和京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家里不仅人才不少,大哥齐英才后来还担任上海京剧院的副院长呢。
三哥齐英奇也是京剧院里的武戏演员,在《龙江颂》这些剧里展现得挺不错的。
她的嫂子张美娟,被誉为“武旦皇后”的艺术家,不光是戏里功底非常扎实,还在上海戏曲学院当老师,表现得挺厉害的。
在这样的家教氛围里,她对京剧的喜欢也越来越浓,小小年纪的她开始模仿着捏手指、甩衣袖,像模像样的。哥哥半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想学唱戏,起初还以为不过是小孩子随意的心血来潮,没想到齐淑芳坚定地点点头,说以后要成为像哥哥嫂嫂那样了不起的京剧演员,就这样走上了京剧的路。
13岁那年,齐淑芳正式拜自己的嫂子张美娟为老师,开始了正规的学习之路。老师对她要求特别严格,手把手教她念唱、做打。在这样的严格训练下,齐淑芳的京剧功底突飞猛进,水平逐步提高。
作为“武旦皇后”,张美娟把自己拿手的《杨门女将》《白蛇传》等经典剧目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。她不仅要求她在腰腿功夫、刀枪把牌上做到极致,还特别强调眼神和身段的细节,力求每个动作都完美无缺。
随着技艺越发娴熟,齐淑芳逐渐担起全国巡演中的主角,像《虹桥赠珠》《盗仙草》这些剧目让她名声大振。到二十多岁时,她就已经在国内京剧圈里算是个挺有名的武旦演员,为日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从中国巨星跌落“神坛”
1960年,齐淑芳在北京吉祥剧院一场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到现场观看,梅兰芳大师也上台握了握她的手,称赞她为“后起之秀”。从那时起,她在国内京剧界开始崭露头角,逐渐展露出自己的才华。
之后,她在《智取威虎山》中把“小常宝”演绎得淋漓尽致,那段《只盼那深山出太阳》的唱腔,嗓音亮丽动人,曾经在大江南北传遍,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。
齐淑芳一经爆红,她的京剧技艺也不止在国内走红,很快就传到海外去了。
就这样,她随后就跟着团队出海外演出,还参加了不少文化交流的活动。
1964年,齐淑芳跟上海京剧院一块儿带着《火凤凰》等剧目去了法国、英国、德国这些西欧国家演出,展开了一番访问。
她凭借出色的武旦演技和富有东方特色的京剧服饰与身段,让外国观众真正领略到京剧的独特魅力,也成为她踏上国际舞台的关键一步。
没多久,中国戏剧节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,也恰好成为齐淑芳人生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。
1988年,受到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的邀请,她带领剧团去了美国,打算在纽约、洛杉矶、旧金山等地巡演大约三个月。
第一场在纽约举行的演出出乎意料地火爆,林肯中心的剧场满座,座无虚席。他们演的《杨门女将》在美国观众中反响特别好,每次演完都能听到现场掌声雷动、欢呼声一片,齐淑芳也因此收获了满满的掌声和欢呼声。
就连美国《纽约时报》也写了篇报道,夸了齐淑芳的演出简直像是一场视觉盛宴,她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像钟表一样,每个眼神都满是故事,还特别夸赞她带领的京剧团“武技精彩”。
像这样的成就,能把京剧文化带出国门,为国家争光,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,真是一件特别值得自豪的事啊。
当大家满怀期待地盼望他们顺利归来时,齐淑芳却带着三十多个人宣称:“我们不打算回来!”
京剧名角“扎根”美国?
齐淑芳带领的团队在国内一时间引起了巨大反响,说得好听点就是打算在美国继续推广传统文化,但大家都看穿了齐淑芳的野心。那时,她在美国过着奢华享乐的生活,把野心都点燃了,渐渐就不满足于现状了。
龚国泰听到这个消息才知道自己被抛在国内,多次劝她回国都没用,还对齐淑芳非常失望,最后两人就这样结束了这段婚姻。
那齐淑芳留在美国这个选择之后,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呢?她真能过上所谓的“好日子”吗?
团队刚留在美国的时候,演出还挺红火的,不过老外们就是一时兴起,来得快去得也快。随着时间推移,京剧表演渐渐没人问津了。没背景、语言又不通,齐淑芳他们的日子变得特别艰难,不仅曾经无家可归,衣食难保,还曾被人贩子盯上,护照还被扣了。
因为演出没观众,工资也开不出来,团队渐渐散了人。就这情况下,齐淑芳没有回国,而是坚持留在美国,她甚至还说“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强”。白天,她在后厨洗碗端茶倒水,晚上还在练功。
后来,贵人出现了,在华裔钢琴家殷承宗和旅美企业家的帮忙下,才算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。
1985年,齐淑芳和一同去美国的武生演员丁梅魁再次走到了一起,举行了再婚。
1988年,这对夫妻用那点不多的2000多美金建立了“齐淑芳京剧团”,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喜好,齐淑芳在坚持京剧本来的精髓的同时,也敢于创新搞些新玩意。
在剧目的安排上,把《四郎探母》简化成了“一个士兵的家国乡愁”。表演上,和纽约爵士乐团合作,把《夜深沉》的旋律和爵士乐融合在一起,还推出了京剧版的《梁祝》。她还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叙事风格,将《杨门女将》改造成了以“女性力量”为主题,吸引了更多女性观众。
经过一番改造,齐淑芳终于打入了美国戏曲市场。不过有人说:“随意改动传统文化,实际上是不尊重先人的表达。”不过,时代一直在向前走,要是只一味守着老规矩不变,那新时期怎么迎来改变呢?
当年选择,如今回头?
2008年,齐淑芳突然回到国内,那个时候她已经六十多岁了,心想着回故乡走走,顺便想和以前的好友、亲戚们拉拉关系,重温一下旧时光。
毕竟,那会儿她留在美国不走的决定,可说是挺有争议的事情。
一方面是国内的京剧舞台和熟悉的日子,另一方面是异国他乡的未知世界和冒险。如今多年过去,即使只是悄悄回家探亲,也难免让人思索:这是归根的情愫,还是对过去时光的一种“回头看”呢?
除此之外,她还时时关注着国内京剧的发展,偶尔会参加一些跟京剧有关的文化交流活动,不过并没有长时间待在国内,之后还是回到美国,继续打理自己的京剧团,专心在海外推行京剧艺术。
这次齐淑芳回国,或许算是她对故土和过去的一次会议吧,不过多年在海外的生活,让她的事业方向和生活方式跟国内有不少不同,最终还是决定回到美国,继续推进自己的京剧事业。
后来她在美国成立了剧团,还闯进了百老汇,每次有点新动静,总能惹得报道一片。
结语
仔细一想,一个中国京剧团能够在百老汇演《杨门女将》,这话题热度可真不一般。有些人骂她“忘祖”,也有人夸她“有胆量”,在争议中,她反倒成为了海外京剧界的“代表性人物”。
她的选择可真是打破了传统叙事,从“舞台名角”变成“海外创业者”,这一路走来,犹如一出跌宕起伏的真人秀,观众们一边争论她对错,一边又忍不住想知道后续,或许这就是争议人物的“流量密码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