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个风云激荡的19世纪,列强们都在海上掰手腕,谁的拳头硬,谁就能说了算。
话说回来,咱们今天不聊那些光鲜亮丽的“海上巨无霸”,咱们来扒拉扒拉一艘有点儿“糙”,甚至有点儿“土”的家伙。
它就是意大利海军的“开国功臣”——“乔万尼·鲍桑号”。
这艘船啊,就跟咱们老家那些“不起眼”的老物件似的,你平时可能根本没注意过它,可它当年干下的那些事儿,那真是杠杠的,直接给意大利海军在世界地图上“划拉”出了一道深印子!
要说这船的来历,得把时钟拨回1861年。
那会儿的意大利,刚从一堆散沙似的城邦里好不容易拼凑成一个王国,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,摇摇晃晃的。
北边,法国老大哥那眼神,总带着点儿“审视”的味道;南边,奥匈帝国那脾气,更是火爆,非得在地中海跟你抢地盘、争话语权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啥?
咱们自己的海岸线,那简直就是“不设防”啊!
你想啊,家里没个看门的,谁都能随便进出,这日子能安生吗?
那时候,意大利海军还在用木头帆船呢!
木头帆船啊,这都什么年代了?
别的国家都开始玩铁甲舰了,咱们还在“劈波斩浪靠风力,打仗全靠吼”!
别说去远洋跟人家“秀肌肉”了,就连自家门前的海外贸易航线,都保不住。
商船出海,那简直就是“裸奔”,海盗看了都直乐呵,一准儿把咱们当成“移动提款机”!
这事儿,可把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维多利奥·埃马努埃莱二世给急坏了。
他心里那股火啊,烧得他寝食难安,饭都吃不香。
他心里门儿清,一个没有强大海洋力量的国家,在列强环伺的欧洲,永远都只能当个“跟班儿”。
他一拍大腿,心里憋着一口气:砸锅卖铁也得搞海军革新!
目标?
贼拉明确:造一批能远洋、能打仗、还能撑场面的新式军舰!
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,这关乎着一个新生国家的未来,也关乎着无数意大利人的尊严。
可造船这事儿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!
当时的技术,那简直就是“卡脖子”!
英国人刚捣鼓出世界第一艘防护巡洋舰“响尾蛇号”,那玩意儿简直是海上移动堡垒!
用铁甲把机舱和弹药库裹得严严实实,比那些老式巡洋舰抗揍十倍不止!
意大利人看得那叫一个心痒痒啊,可兜里没钱啊,哪儿有钱去买英国的技术?
没辙,只能自己硬磕,自己想辙!
1879年,在热那亚的安萨尔多船厂,“乔万尼·鲍桑号”正式开工!
这名字取得也是响当当,以19世纪意大利一位赫赫有名的海军将领命名,就跟咱们用“戚继光号”命名军舰似的,这牌面,直接拉满,寓意着这艘船将继承先辈的荣耀,为国家开疆拓土!
造船那会儿,可真是“老难了”!
工人们摸着那冰冷的铁板,心里直犯嘀咕:这玩意儿咋弄?
没见过铁甲巡洋舰的图纸,光焊接甲板装甲就返工了三次!
你想想,那得是多大的工程量,多少汗水啊!
更惨的是,主炮用的是国产254毫米炮,第一次试射时,“轰”地一声,炮膛直接炸了!
那场面,简直能把人魂儿都吓飞!
船厂的负责人吓得脸都绿了,冷汗直冒,心想:我的老命差点就交代在这儿了!
这可不是开玩笑的,每一次的挫折,都像一把锥子,狠狠地扎在所有人的心头。
就这么磕磕绊绊,边学边干,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,四年后的1883年,它终于——下水了!
那一刻,整个船厂都沸腾了,工人们欢呼雀跃,眼泪都快流出来了。
意大利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能和欧洲列强“掰手腕”的新式军舰!
这艘船,带着意大利人对海洋的渴望,承载着一个新生国家的全部野心,带着所有人的希望,驶向了未知的大海!
它不仅仅是一艘船,它是意大利人“不向命运低头,誓要崛起”的钢铁宣言!
这艘船,舰长82米,宽14米,满载排水量3180吨。
在当时,算是妥妥的“中型舰”了。
它最显眼的,是甲板上那两座孤零零的主炮炮塔,黑洞洞的炮口,就像两只随时准备“怼人”的大拳头——2门254毫米口径炮,射程能到8公里,一发炮弹能把当时大多数铁甲舰的侧装甲砸个稀巴烂!
这火力,绝对是海上“重拳出击”,谁看了都得哆嗦一下!
它最厉害的地方,是它的“防护巡洋舰”身份!
啥意思?
就是它甲板下方,有一层50毫米厚的装甲带,专门护住机舱和弹药库!
这相当于给军舰“戴了护心镜”,专护要害!
这在当年,绝对是“黑科技”啊!
你想啊,以前的巡洋舰,要么没装甲,被炮弹一碰就炸;要么全身包铁甲,笨得像个铁坨坨,跑都跑不动!
而鲍桑号呢?
它巧妙地兼顾了抗揍和灵活,简直就是海上“攻防兼备”的典范!
动力方面,它用的是蒸汽机和风帆的混合动力。
(毕竟那时候煤价贵得吓人,远途航行还得靠风省燃料呢!
这叫什么?
这叫“勤俭持家”!
)它的最高航速达到了17.4节,大约32公里每小时。
这个速度,虽然比同期英国巡洋舰慢个一两节,但比奥匈帝国的船快多了!
这在地中海的追逐战里,那可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优势啊!
速度快,就能追上敌人,也能甩开敌人,这不就是海上“跑得快”的真理吗?
要说它的颜值嘛……嗯,烟囱冒着黑烟,甲板上堆满了密密麻麻的副炮,看起来活脱脱一个“移动武器库”,简直就是海上“变形金刚”的初级版本!
和后来那些线条流畅、优雅得像艺术品的巡洋舰完全不是一个画风。
可它赢在哪儿?
它赢在“能打”!
在那个“实力为王”的年代,能打,就是它最硬核的“颜值”!
它用实力告诉所有人,什么叫“内涵比外表更重要”!
作为意大利海军的“一哥”,它的任务清单长得离谱,简直就是海军里的“全能打工人”!
它干的都是“硬核任务”,没一件是“打酱油”的!
它在地中海里四处巡航,从亚得里亚海到北非海岸,只要是意大利的贸易航线,它都得去“打卡”,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“巡警”。
1885年,它甚至威风凛凛地开到了苏伊士运河,给当时的意大利商船“护航”。
明着是保护,暗着呢?
那不就是明晃晃地宣示:“这片海,我们罩了!谁敢动我的人,试试看!”这种“宣示主权”的方式,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管用!
1887年,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“搞事”,气氛紧张得跟拉满的弓弦似的,一触即发。
鲍桑号呢?
它直接开到黑山港口“蹲点”,那两门254毫米的大炮,炮口直接对着奥匈军舰!
硬生生把对方逼退了!
这波“秀肌肉”,可把欧洲列强震得不轻,他们第一次开始正视意大利海军的力量!
这不就是用实力说话吗?
谁还敢小瞧意大利?
它还成了最好的“训练舰”。
当时意大利海军新兵蛋子多啊,它就成了这些新兵们的“老班长”。
多少海军将领,那都是在这艘“老大哥”身上,学会了怎么操作铁甲舰,怎么校准主炮,怎么在海上指挥作战。
后来很多一战时期的海军将领,那都是在它上面学的“本事”!
可以说,它是意大利海军的“启蒙老师”,为意大利海军的未来储备了大量人才!
它最彪悍的,要数1890年那次:它单枪匹马,护送意大利代表团去埃塞俄比亚(当时意大利也想在非洲分一杯羹,抢殖民地嘛)。
在红海,竟然遭遇了海盗船!
海盗们还以为碰上了块肥肉,结果呢?
鲍桑号那254毫米主炮,一发就把海盗船炸成了碎片,连渣都不剩!
从此,“鲍桑号”成了海盗们的“噩梦”!
听到它的名字,海盗都得绕着走,谁还敢在它面前“耍大刀”?
它毕竟是意大利“第一次尝试”啊,短板那也是明摆着的!
它身上带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,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,虽然有冲劲,但难免有些不成熟的地方。
它的航速是个问题。
17.4节在1880年代还算凑合,但到了1890年代,英国巡洋舰都跑20节了!
它追法国侦察舰,追了3小时没追上,船员们急得直跺脚,心里咒骂:这哪是追兔子,分明是乌龟赛跑啊!
气得人想跳海!
这不就是典型的“掉链子”吗?
它的主炮也太少了,只有2门254毫米炮。
虽然威力大,但射速慢啊,5分钟才能发一炮!
要是打偏了,那不就只能站在那儿挨揍?
后来在演习中,被新式巡洋舰“围观”着打,船员们急得直拍炮塔:“再快点啊!老伙计,我们可丢不起这人!”这种“有劲使不出”的感觉,谁能体会?
防护方面,它也有漏洞。
它的“护心镜”再硬,也缺少“头盔”——甲板和舰桥基本没防护。
1892年一次风暴中,舰桥直接被巨浪拍塌了,3名船员受伤!
这不就是告诉我们:你下身穿得再严实,头上不戴帽子,也容易着凉啊!
它的蒸汽机经常出故障,简直是“月经病”!
有一次从利比亚返航,半路锅炉直接“爆了”,只能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飘在海上等拖船!
这简直就是当时海军的“社死名场面”,让人笑掉大牙!
这种“关键时刻掉链子”的毛病,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。
“乔万尼·鲍桑号”或许不完美,甚至有点“糙”,但它却是意大利海军的“启蒙老师”!
从它开始,意大利才真正学会了怎么设计、怎么建造现代化军舰!
后来的加里波第级、扎拉级等一众明星舰艇,身上都带着它的影子,都是踩在它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!
它的出现,就像一粒种子,在意大利海军的心中生根发芽,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。
听说1900年它退役时,全海军官兵都自发去码头送行,场面那叫一个动人!
老舰长那粗糙的手,轻轻抚过冰冷的甲板,眼眶都湿润了…他哽咽着说:“这船糙是糙,但它让意大利海军站了起来!它就是咱们的‘老娘舅’啊!”
是的,它用一身的“糙”,硬生生为意大利海军趟出了一条路,让一个国家从海上“陆锁国”,真正站了起来!
它虽然退役了,但它的精神,它的贡献,却永远留在了意大利海军的血脉里!
如今,它的残骸还静静地沉在热那亚湾,成了潜水爱好者的“打卡点”。
当潜水员们游过那锈迹斑斑的船体时,它仿佛还在无声地诉说着:“别看我老,别看我糙,当年,我也是海上呼风唤雨的‘顶流’!”它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兵,虽然功成身退,但它的故事,它的传奇,将永远在意大利海军的历史长河中闪耀。
它用自己的存在,证明了即便出身坎坷,也能改写历史,成为那个时代的真正英雄。
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,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。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,就赶紧联系我们,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