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的西太平洋,水汽蒸腾,两艘中国航母并肩破浪。
山东舰甲板上的歼-15T接连滑跃升空,辽宁舰尾流划出银白弧线。
055型大驱在外围拉出一道弧形防空幕,海红旗-9B冷射升空的尾焰映亮夜色。
日本空自的雷达屏上,密集光点如蜂群逼近,F-15J紧急挂载实弹滑出那霸基地。
F-2战机随后跟进,挂架下是射程两百公里的ASM-3A,目标却只是一片已驶离的海面。
《读卖新闻》事后用“对抗信号”做封面,照片里导弹轨迹直指空荡波涛,像一出荒诞默剧。
这一幕,让许多人想起1894年浪速号偷袭高升号时的硝烟。
同样是未宣战先举炮,同样是高估自己低估对手。
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它只在新的技术与战略天平上投下阴影。
于是问题抛来:当中国双航母已成常态,日本为何仍选择这种“对着空气示威”的战术?
答案藏在力量结构的深层变化,也藏在认知的错位里。
从战术层面看,F-2的出击是一场精心计算的“安全冒险”。
自卫队清楚,若在辽宁舰防空圈内发射导弹,生存概率接近零。
于是他们等航母离开后才起飞,既向国内观众展示“强硬”,又避免擦枪走火。
这种时间差把戏,本质是政治表演而非军事选项。
ASM-3A两百公里的射程,面对055的五百公里拦截纵深,只能算作心理安慰。
更尴尬的是,F-2本身没有隐身设计,雷达反射面积与上世纪的F-16相当。
中国航母战斗群的三层防空网里,歼-15T负责外圈拦截,红旗-9B撑起中距,1130近防炮把漏网之鱼打成火球。
每一道防线都把F-2逼回“表演者”角色。
然而,日本防卫省仍乐此不疲,原因在于战略焦虑无法靠技术弥补。
2025版《防卫白皮书》首次写明“对敌基地攻击能力”,却用F-2这种老旧平台打头阵。
看似矛盾,实则统一:真正想传递的信号不是给北京,而是给华盛顿。
日美同盟正在经历新一轮议价,美方希望日本承担更多前沿风险,日方则要求共享更多情报与武器。
F-2的“模拟攻击”镜头,是给国会审议购买战斧导弹的绝佳宣传片。
观众席上的美国议员看到“日本敢对中国航母亮剑”,自然会点头放行四百枚战斧的预算。
至于导弹能否突破中国防空,那是下一轮博弈的话题。
把目光拉远,西南诸岛的导弹阵地与那霸基地的机群,构成一条“政治火线”。
火线以北是和平宪法第九条,火线以南是修宪后的集体自卫权。
每一次F-15J挂载射程一千公里的JASSM-ER起飞,都在试探宪法解释的弹性。
石破茂首相在战败纪念日取消内阁谈话,却把战斧采购案排在议程首位,正是这种暧昧态度的注脚。
历史记忆被精心剪裁:甲午年的偷袭被包装成“以小搏大”的英勇,珍珠港的豪赌被淡化成“资源绝望”的不得已。
借古喻今的话术,让自卫队的新动作看似延续传统,实则背叛了战后日本用经济奇迹换来的国际信任。
再把镜头对准中国航母。
山东舰此次单日起降量较三年前提升三倍,机械师在甲板高温中跑出精确到秒的调度节奏。
歼-35隐身舰载机虽未正式列装,但模型已数次出现在升降机上,暗示形成战斗力的时间表。
更关键的是鹰击-21高超音速导弹的舰载版本试射成功,射程突破一千五百公里,末端速度超过十马赫。
这意味着中国航母打击半径已覆盖关岛以北海域,日本本土纳入“常规威慑”范围。
于是,自卫队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事实:即使偷袭成功一次,也无法改变战略劣势,只会招来更猛烈的反击。
这种力量对比的逆转,带来心理层面的连锁反应。
日本右翼媒体用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的口号煽动民众,却在民调中承认七成受访者担心卷入战火。
防卫省内部报告写道:“中国航母实战化强度已比肩美军”,却刻意回避后半句——美军在西太的航母数量正在减少。
当第七舰队因全球部署而分身乏术时,日本必须独自面对中国海空军常态化的绕岛巡航。
F-2的模拟攻击,不过是把民间焦虑具象化成空中画面,好让政客在镜头前振振有词。
技术层面的落后,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焦虑。
F-15J机体寿命已接近四十年,频繁拦截导致金属疲劳加剧,那霸基地平均每月发生一次起落架故障。
F-2生产线早已关闭,坠海事故后只能从库存拆零件,维修周期从两周拖到两个月。
与此同时,中国的歼-15T换装国产涡扇-10发动机,推重比提升百分之十二,滑跃起飞时可以多带两枚中距弹。
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试验已完成千次,甲板调度软件迭代到第三版,误差以厘米计。
日本不是没有看到差距,而是被产业链空心化拖住后腿:本土无法量产氮化镓雷达,必须进口美国芯片;国产导弹发动机壳体碳纤维依赖东丽公司,产能被特斯拉和波音瓜分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日本对华政策的矛盾更加突出。
一方面,经济界希望扩大对华出口,丰田、索尼在华工厂产能占全球四成;另一方面,防卫省把西南诸岛变成导弹堡垒,民用港口被改造成军用补给点。
这种“经济靠中国、安全靠美国”的二元结构,让每一次军事动作都带有表演性质。
自卫队战机起飞时,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仍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海警船并排航行,双方用扩音器互相喊话。
看似剑拔弩张,实则彼此默契:只要不开第一枪,就能把危机控制在可控范围。
真正危险的,是这种默契被国内政治消耗殆尽。
日本国会审议中的“经济安保法”要求关键企业披露对华供应链细节,违者最高罚款一亿日元。
中国随即宣布对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出口许可审查,东京电子股价单日暴跌百分之七。
安全议题与经济议题纠缠,让理性决策空间急剧缩小。
当F-2的模拟攻击画面登上热搜,中国网民的调侃很快被“抵制日货”的呼声取代。
民意对撞把两国政府逼向墙角,任何一点技术误判都可能点燃导火索。
历史学者曾用“安全困境”解释这种螺旋:一方自认为的防御性动作,在对方看来是进攻性信号。
但在西太的语境里,困境被技术差距放大。
中国航母战斗群的三层防空网,对日本战机是铜墙铁壁;日本的战斧导弹,对中国内陆却是鞭长莫及。
不对称的威慑结构,让日本每一次“亮肌肉”都像是展示伤疤。
而中国的回应则越来越简洁:航母继续按既定航线训练,外交部发言人的措辞从“关切”降为“注意到”。
降级的修辞,反而凸显力量自信。
站在更长的历史维度,日本的行为像是一场迟到的追赶。
1894年,他们用速射炮击沉高升号,是因为北洋水师缺乏现代后勤。
1941年,他们用零式战机奇袭珍珠港,是因为美国航母尚未形成体系。
2025年,他们面对的中国海军,已拥有全球第二的盾舰数量、第一的高超音速武器库存。
时间窗口彻底关闭,留给日本的只剩政治表演。
然而,表演也有代价。
每一次F-2挂载实弹起飞,都要消耗价值两亿日元的训练导弹。
每一次紧急升空,都让F-15J的机体寿命缩短数十小时。
防卫预算已突破GDP百分之一的天花板,却仍填不满装备更新的黑洞。
更隐秘的成本,是技术人员的流失:航空自卫队平均年龄三十七岁,骨干飞行员被民航公司以三倍薪水挖走。
当中国航母甲板上的平均年龄降到二十五岁,日本的“老兵守国门”显得愈发悲壮。
悲壮的尽头,或许是自我实现的预言。
日本右翼不断渲染“中国威胁”,最终把社会情绪推向支持修宪的临界点。
而一旦集体自卫权松绑,自卫队将不得不面对与美军协同作战的真实战场。
那时,F-2的模拟攻击不再是对着空气,而是要穿透实战化的防空网。
失败的结果,不只是几架战机坠毁,而是美日同盟信用破产。
相比之下,中国航母的每一次起降,都在积累实战数据。
歼-15T与无人僚机的协同战术,055型驱逐舰的一体化射频系统,鹰击-21的末端变轨算法,都在训练中迭代。
这些技术细节,决定了未来战场的胜负天平。
日本并非不知道,却只能用政治表演掩盖技术无奈。
最终,西太平洋的晨雾会散去,舰影与航迹将留下清晰的答案。
日本右翼想复刻甲午与珍珠港的侥幸,却忽视了一个事实:现代战争的胜利,属于工业规模与体系韧性。
中国双航母编队的背后,是占全球造船产能一半的长三角船坞,是年产千万吨特种钢的宝钢高炉,是二十四小时运转的稀土分离厂。
这些沉默的基础设施,才是战略威慑的真正底气。
当辽宁舰再次穿过宫古海峡,日机升空拍照的距离已从五十公里退到一百公里。
镜头里的中国航母不再模糊,甲板调度员的手势清晰可辨。
那一刻,历史的天平完成了悄无声息的倾斜。
所谓对抗信号,不过是夕阳下的剪影,而真正的力量,已在深海与星空之间写下新的规则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