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手机,满屏都是银行股的暴富神话,工行、建行股价天天新高,朋友圈狂刷“银伟达”,连买菜大妈都在问“现在追银行股还来得及吗”。
但冰冷数据背后藏着残酷真相:银行板块年内吸金超2.38万亿,市值冲到15.96万亿历史巅峰,可散户持仓比例竟不足1.2%!
机构早已“包场”狂欢,险资年内举牌19次中9次砸向银行股,国家队单季度ETF加仓44亿,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.2%。
触目惊心的是,11只银行股创历史新高时,净息差(1.43%)竟首次跌破不良率(1.51%),这场资金游戏里,最后买单的会是谁?
一、谁在导演这场狂欢?
三股资金洪流席卷银行股政策资金打头阵:央行今年降准0.5%、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,给银行省下千亿负债成本。 地方政府1.46万亿债务置换和房企“白名单”政策,把国有大行不良率压到1.27%。
这些操作等于给银行擦了粉底,表面光鲜,但一季度全行业净息差缩到1.62%,盈利伤口还在流血。 险资疯狂扫货:平安人寿把某国有行H股持仓比例拉到11%,年内险资19次举牌中近半砸向银行股。
他们看中的是5%-6%的股息率,比十年期国债1.64%的收益率高出两倍多。 但这批“巨鳄”随时能撤退,银行股日均换手率仅0.5%,不到新能源板块的十分之一。
一旦风向变,跑都跑不掉。 被动资金推波助澜:国家队通过沪深300ETF单季度买入44亿银行股,银行在指数权重占14.6%,逼着公募基金被动加仓。
讽刺的是,主动基金银行持仓比例仅3.81%,远低于13.67%的指数权重,这意味着后面还有大批资金被迫进场接盘。
二、狂欢下的四颗暗雷
数据戳破泡沫幻象雷点
1:基本面塌方银行股今年涨得欢,利润增速却跌进冰窟。
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下滑1.2%,但国有大行市净率已炒到0.8倍以上(工行0.85倍)。 青岛银行年内暴涨35%,但其净息差只剩1.39%,不良率却达1.68%。
用某券商的话说:“这就像给危房刷金漆,看着豪华,梁柱早被虫蛀空了”。
2:会计魔术穿帮部分银行玩起“技术性展期”魔术
某房企贷款到期前3天签补充协议延后30天,连续滚动11次规避90天逾期红线,硬生生藏住47亿不良贷款。 绝的是,某银行把50亿政金债从“摊余成本”转成“公允价值计量”,债市上涨时兑现2.3亿浮盈。
等四季度下跌又转回成本计量,避免亏损入账。 这类魔术让2023年银保监处罚激增76%,但风险只是被推迟,没消失。
3:散户成了人肉电池浦发银行单周融资净买入9.51亿,中信银行等9只银行股同日创新高
但雪球大V“云蒙”3倍杠杆押注银行股,基金净值跌到0.19元(亏81%)。 普通散户巨惨,主动基金持有银行股比例8.7%,散户仅1.2%。
机构真要出货时,根本没足够散户接盘,最后追高的注定站岗。
4:同业负债埋着核弹13.31万亿同业负债(占负债总额13%)像悬在银行头上的堰塞湖
某城商行用同业融资投非流动资产,遭遇挤兑后被迫折价卖资产,18个月后亏损58%,带崩净利润73%。
监管层已出手:新规要求同业负债占比超12%的银行,资本充足率再加2个百分点,可炸弹引线已经点燃。
三、谁在吃肉,谁在喝汤?
食物链残酷分层顶层:险资吃股息平安人寿等险资持有银行股平均周期超5年,光吃股息就碾压理财收益。某保险公司举牌国有行H股后,持仓股息率冲到7.2%,每年躺赚利息够买下三架私人飞机。
中层:游资割韭菜量化基金专玩银行股“技术突破”:江苏银行创历史新高当天,前五大席位净卖出3.7亿;杭州银行涨停板被砸开时,机构专用席位抛售占比达41%。
游资的套路永远简单:借利好拉高,等散户跟风就倒货。
底层:散户当燃料朋友圈热传“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”,但多数人忽略关键细节,国有大行分红要扣10%红利税,持有不足1个月卖出税负翻倍。
扎心的是,郑州银行今年跌2.38%,但融资余额反增15%,越跌越买的散户,成了主力眼中的“逆向指标”。
四、散户防割指南
三招避开屠宰刀招式
1:看穿分红陷阱别被高股息忽悠! 交通银行静态股息率8%,但拨备覆盖率仅163%(行业均值208%),分红可持续性存疑。
真稳健的是招行(拨备覆盖率437%)和邮储银行(不良率0.83%),但它们的市净率已破1倍,追高就是送人头。
2:盯死机构底牌上交所i问财数据盯盘
当银行股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超2.5%(如兴业银行),或沪股通连续5日净卖出,赶紧跑。 历史数据显示,这两种信号出现后3个月内下跌概率超80%。
3:只吃鱼身策略国有大行在破净(PB
涨到1倍PB立刻减半(建行1.02倍PB时机构减持量暴增3倍)。 区域银行只盯长三角龙头,杭州银行非息收入占比35%,重庆农商行存款付息率仅1.88%,成本优势就是安全垫。